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不單純是一個經濟課題,更是新時期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只有進一步加快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全面增強經濟實力,才能確保農村有人干事、有錢辦事,不斷提高村級組織的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只有攻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這道難關,才能加快村組織和村民從“輸血”向“造血”功能轉變,不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真正實現鞏固和擴大鄉村振興戰略成果
按照市老促會對老區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專題調研通知要求,我們對建國鎮黎明村進行了入村調研,專題研究黎明村集體經濟和鄉村振興事宜,分別采取了召開座談會、聽取匯報等方式就黎明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工作情況進行了全面調研,現將調研報告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黎明村位于建國鎮東北7公里處,南鄰京撫公路,北鄰松花江。是以農業為主的村莊,主要農作物以水稻為主。全村耕地面積5618畝,常住戶數126戶,戶籍人口918人,常住人口225人、126戶,兩委成員6人,黨員32名,貧困戶3戶,現以全部脫貧。村內道路全部硬化,修有路邊溝,并全部綠化。有嗮場一處,面積3700余平米。
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7.8萬元,其中,發包收入5.8萬元,財政補貼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333元。2024年集體經濟收入23.5萬元,其中,發包收入11.5萬元,財政補貼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205元。每年財政轉移支付12元,用于兩委成員工資9.8萬元,村里機動地面積22.8公頃,每年可收入15萬元左右,截止2024年村集體固定資產279萬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一是頭雁作用不強,發展意識淡薄。從座談交流的情況來看,部分村干部觀念落后、思想保守,對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足、信心不夠。一是缺乏常識性認識。座談中發現,個別村干部不知道村級集體經濟是什么、包括什么,一問三不知。二是“等、靠、要”思想嚴重。部分村干部思想陳舊,寄希望于“天上掉餡餅”,張口要資金、伸手要條件、坐等機遇來臨,缺乏經營村屯能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無方法、無門路,造成村級建設與發展遲緩。
二是集體經濟薄弱,資金投入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村里年輕人嚴重流失,在村居住的多為老弱病殘留守,幾乎靠種地維持生活,沒有發展規劃;二是耕地面積少,村民主要靠種植水稻作為收入;三是村屯基礎設施缺乏統一規劃,除了主要街道硬化外,村民房前屋后仍然比較凌亂,環境衛生條件較差;四是村民文化素質偏低,自然資源十分薄弱,經濟落后,發展后勁不足。
三是農民收入低,產業化水平不高,增收渠道窄。當前,全村仍面臨著缺乏新的產業支撐,農業產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矛盾突出,農民增收項目不多,農民增收難等諸多困難和問題,2024年黎明村農民平均收入為12,205元,在全鄉處于偏下等水平。
四是村委會基層組織建設薄弱。村級發展陷入了“集體經濟無實力,為民辦事無能力,支部缺少凝聚力,群眾缺乏向心力”的局面。由于多種因素,村級組織背負著沉重的債務負擔,村級債務已成為當前農村工作的一大難題,既弱化村級組織職能,阻礙農村工作健康有序推進,又危害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農戶欠款比例大,全村255戶946.18畝確權后村民耕地的承包款村里無能力收回。因此,如何有效地化解村級債務,已成為當前亟需研究的一項重大課題。
三、建議和意見
未來3至5年,通過土地流轉、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職業農民,增強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比例,提高群眾收入,逐步培育龍頭帶動企業,增大輻射面和帶動能力,轉變傳統耕作、養殖模式,將農作物種植向綠色無公害、有機化方向發展,打造專業種植園區,提高農業現代化生產水平,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使農業產業由低端向中高端發展。
(一)加大新農村建設和各項涉農政策的宣傳力度
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宣傳涉及“新農村建設”的法律法規,宣傳區委、政府關于振興農村集體經濟”作的有關重要舉措,引導群眾轉變思想觀念,增強發展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進行多渠道宣傳,在村內營造鄉村經濟振興和發展集體經濟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突出發展集體經濟和美麗鄉村主體意識,加強班子建設
推動集體經濟和美麗鄉村建設,需要一個好的班子帶領大家向前發展,村黨支部與村委會加強團結,發揮好帶動作用,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保障。發揮村支兩委班子的示范帶動作用非常關鍵,廣大黨員要作出表率,敢為人先,樹好榜樣。要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動員全體村民以集資、投工投勞等方式積極參與村組織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要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腳踏實地抓落實,重在“干一件成一件”,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多的增加群眾和村組集體負擔,要量力而行,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要抓特色產業的發展和培育,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打造休閑農業區,給特色產業充足發展空間,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的城市休閑生活空間,形成“城鄉一體、園區互補、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休閑農業新格局。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村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開展工作,形成轉型融合示范村。同時,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要搞好規劃,必須保護好耕地。應堅持“圍繞增收調整結構”的思路,正確引導村民按照市場需求,對該村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進行扶持、培育,并發展好現有的優勢產業,在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要注意確保糧食產量穩定、確保畜禽養殖安全。
(四)依法清理合同、化解村集體不良債務
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區、鄉、村要深入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佳木斯市清理合同、化解不良債務、新增資源收費工作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對農戶二輪土地承包合同外,凡是村集體資產、經營者所持有的村集體發包合同、村民之間流轉的合同、村民與外部單位和個人之間發包的屬于村集體資源性資產的合同全部納入清理范圍。要履行合法合同,糾正內容不規范的合同,并進一步完善并修訂內容使其規范;對個人侵占的集體資產資源依法收回。村委會要對村民債權債務進一步核實,對呆死賬按照程序進行核銷,對賬內應收款和應付款在一個名下同時掛賬的,要核實情況,予以并賬,對賬實不符的要及時糾正并公示。對村的債權通過核實后依然欠款的村民,要及時下發收繳陳欠通知書,并入戶催繳陳欠,通知對方限期還款,如到期不還要通過法律手段進行催繳。
(五)推進民主法治進程,完善各種制度
堅持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規范和完善各項村規民約,增強村干部和村民對公共基礎設施的保護意識,確保公共基礎設施安全完整,增強群眾依法維護合法權益的能力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性,為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加強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總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長期性、持久性的過程,鄉村振興涉及千家萬戶,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長期努力,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從解決農民最關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問題入手,以增加農民收入,發展產業支撐和改善生產環境為突破口,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調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支持的積極性。只要村干部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積極理清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能使農村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農民生活更加寬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潔,農民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更加優美,社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