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是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的重要保證。為了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不斷發展和壯大全市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東風區老促會深入松江鄉紅力村,對該村的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松江鄉紅力村地理和經濟發展狀況
紅力村位于東風區松江鄉東部,與新民村接壤,北靠哈同公路,佳木斯市東郊機場坐落紅力村境內,該村總戶籍1019戶,3058人,勞動力1125人,村黨總支部下屬3個黨支部,共有黨員52名,村兩委班子5人。該村是以農業為主的城郊村,全村總耕地面積8110.45畝,旱田5319.7畝,水田地面積2790.75畝。村黨支部帶領廣大村民全身心投入到新農村建設中,村民住房磚瓦化率100%,自來水入戶率100%,農合參保率100%,養老保險參保率90%以上。
全村的主導農業產業為水稻和蔬菜,每年夏季,批發和零售的各種蔬菜,蔬菜產業占農村經濟的“半壁江山”。
紅力村蔬萊常年種植面積穩定在 3000畝左右,蔬菜收入在100萬元左右。2009年畝均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蔬菜總收入達到 108 萬元。
在堅持“水稻蔬菜主導、田渠路配套、產加銷提高”的經濟發展思路指導下。全村經濟總體呈穩定上升趨勢,特別是近3年來隨著農業和新農村建設項目的有效深入推進,有力地促進了全村經濟的較快發展。201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9.19 萬元以上,人均純收入達到22,360.00元以上,2024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90.4 萬元以上,人均純收入達到24,013.00元,對比2019年增加近2000元以上。
二、發展集體經濟采取的措施和成績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和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能力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讓村級集體經濟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為農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推動農村發展邁上新臺階。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明確工作職責
紅力村干部充分認識到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增強了使命感和緊迫感,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列入議事日程,確定發展計劃,明確發展思路,責任落實到人,增強了干部的責任感,激發出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內在活力。
(二)、大力發展水稻、蔬菜、二大產業,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做優做強水稻產業。由于政府的支持和農民種植技術的提高,農村水稻的生產量逐漸提高。紅力村以推進綠色水稻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為總抓手,圍繞千畝稻田謀劃實施,集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打造“農業+科技”模式,有力推進水稻產業發展,在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二是做精做細蔬菜產業。從調研情況看,近年來,通過抓點示范、以點帶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紅力村蔬菜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作用日益增強,產業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對我區的經濟發展,一村一品建設,起到強有力的促進作用。截止目前,紅力村種植的有芹菜、茄子、辣椒、豆角和白菜等10余種蔬菜,使蔬菜生產逐步成為全村繼水稻之后的第二大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目前紅力村的經濟結構有了明顯變化,已形成以水稻為主導產業,以蔬菜為輔助的產業結構,使農村產業結構更趨合理,農業發展空間不斷拓展,人均收入增長迅速,全村貧困戶基本解決溫飽,農村經濟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三、當前紅力村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區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實踐,農民增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但一些好的政策還停留在文件層面,缺乏有力的督查和切實的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也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是發展引領能力不強。部分村干部存在自身內生動力不足,村集體經濟發展缺思路、少辦法、沒平臺。部分村干部存在小富則安,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保守思想,發展觀念滯后,創新性、專業性人才缺乏。缺乏干事的信心和勇氣,對發展集體經濟缺乏長遠的規劃和思路,沒有花大精力大力氣去研究琢磨究竟什么樣的經濟最適合本村發展,能帶動集體和農戶增收致富。
二是產業發展比較滯后。群眾主要靠零散種植,因缺乏技術、資金、經驗,科技含量低,很難形成農業產業化經營,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全村上規模的產業少,同時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在村居住的多為老弱病殘留守,沒有發展規劃。村民合作社和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產業覆蓋面仍然比較窄。
三是資金政策層面不寬。因歷史原因,村可盤活的固定資產少,村集體負債較多,缺少信用抵押,金融部門在集體涉農貸款方面,手續復雜,條件高,村集體項目融資難。社會、民間、農戶自有資金投入到農村經濟發展關注度不高,興趣不大。
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幾點建議
產業振興是實現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的主要載體,也是激發農業農村多種功能價值的重要媒介,同時鄉村產業振興有利于堅持和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對于促進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不斷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環境。要發展村集體經濟,離不開黨委和政府的重視和幫扶,特別是歷史發展底子薄,債務多,更需要國家及上級黨委和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因此在財政資金、政府投入等各個方面應給予優惠,引導各部門的資金、技術、等資源向村級流動,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是創新集體經濟發展形式,優化集體資源配置。要根據本村實際情況,結合本村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地理環境優勢,以村委會為主體,組建相應的專業合作社或創辦經濟實體,通過開展產、供、銷服務和創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增加村集體收入,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
三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應加強村集體資產管理。要制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辦法,盤活現有資產,防止集體資產流失。對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要實行臺帳管理制度,建立資產資源臺帳、固定資產臺帳、債權債務臺賬、經濟合同臺帳等各類臺帳,有效保障集體資產不流失。
四是加強人才的培養引進。加強管理經營人才的培養引進,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要吸收熟悉經濟懂經營管理的人加入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并加大對他們的教育培訓,提升他們的經營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