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6月25日,我省第一、二積溫帶大豆處于4.5—6片復葉期,株高20~35厘米;第三、四積溫帶處于4—5.5片復葉期,株高18~30厘米;第五、六積溫帶大豆處于2.5—4片復葉期,株高15~25厘米,大豆總體長勢明顯好于去年。據氣象部門預測,7、8月份氣溫高于常年,降水量多于常年,降水量總體比較充足,有利于大豆生長發育,但局地性旱澇和強對流天氣也可能會帶來一定不利影響,為進一步做好大豆中后期田間管理,提高大豆單產和品質,提出以下技術指導意見。
一、加強中耕管理
在大豆封壟前,濕澇地塊要搶抓晴好天氣進行一遍深松中耕,加速散墑,促進根系呼吸和植株生長。正常田塊搶在封壟前進行1-2遍淺趟,濕澇地塊能增加地表散墑,干旱地塊能切斷土壤孔隙,控溫保墑,達到活化土壤,中耕培土除草,促進大豆生長發育的效果。
二、適時補水灌溉
大豆進入開花期對水分和溫度敏感,長時間高溫容易加重土壤失墑,會導致大豆落花落莢;根據大豆葉片長勢和土壤墑情狀況分類管理,對干旱嚴重地塊,要采取噴灌、滴灌等灌溉措施,優先保證旱情較重、達到需水臨界期的田塊用水。
三、追肥和防倒伏
針對長勢弱、苗齡小的地塊,要因地制宜及時噴施葉面肥,加速生育進程;種植密度大、田間長勢過于繁茂的地塊,預計中后期降雨充足時,在大豆初花期噴施1~2次控制節間伸長的化學調控劑,達到促下控上、降低株高、增強抗倒伏性,提高?;ūGv率。
四、關注病情蟲情科學防治
近期需重點關注大豆菌核病、大豆蚜、紅蜘蛛等病蟲害,做好預測預報及防治;大豆結莢鼓粒期重點關注大豆食心蟲的防控,當成蟲田間打團,并且每團蛾量較大,應適時防治。藥劑防治時可將殺菌劑、殺蟲劑與葉面肥混合施用,做到“一噴多用、一噴多效、一噴多防”。
五、防漬澇
據預測,7、8月份降水量多于常年,局部地區強對流天氣可能形成漬澇。及時監測預報澇害發生的時間、范圍和程度,做好預案。低洼易澇地塊,提前做好開溝、清淤、疏通溝渠河道等排水措施,減輕濕漬對大豆的傷害。受澇地塊排水后,易出現脫肥現象,要及時補充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
六、促早熟
在大豆鼓粒期,采用噴施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補充硼等微量元素來緩解大豆養分供需矛盾,可使大豆提早成熟3~5天,防止大豆貪青、促進籽粒飽滿。
七、拔大草
在大豆結莢鼓粒期,對于田間大草比較多的地塊,草籽形成前拔一遍大草,以利于大豆通風、透光,增加莢數和粒重,促熟增產。而且對于收獲、晾曬、脫粒均有益處,還可以減少下茬作物田間雜草,避免機械收獲造成“草花臉”影響大豆商品品質。
八、防早霜
大豆成熟前,密切關注天氣變化趨勢,預報有早霜發生,應在凌晨2~3時,當氣溫降到作物受害的臨界溫度1~2℃時,采取人工熏煙的方法防早霜。在地塊的上風口,放置秸稈、樹葉、雜草等點燃,慢慢熏燒,使大豆籠罩在煙霧中,提高近地面溫度1~2℃,改變局部環境,降低霜凍危害。熏煙堆要密,分布要均勻,盡量使煙霧控制整個田面。
九、適時收獲
大豆莖稈呈棕黃色,雜有少數棕杏黃色,豆葉全部落盡,子粒已歸圓時,適時進行機械收獲,同時粉碎秸稈,實施還田。低洼地塊,在大豆成熟前及時開溝、清淤,清除田間積水,便于機車進地適時收獲;收獲時田間有積水的地塊,宜采用履帶式收獲機作業。
來源: 黑龍江省大豆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
(同江市老科協劉東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