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腐病是影響大豆生長的重要病害,我們總結了一些它的病因及防治要點,希望能給農民朋友帶來幫助。
一、病因
1. 病原真菌
主要由鐮刀菌、疫霉菌、立枯絲核菌等真菌引起,這些病菌可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通過根系傷口或直接侵入根部。
高溫高濕、土壤黏重或積水時,病菌繁殖速度加快,發病風險增加。
2. 環境因素
土壤板結、透氣性差,或連作導致土壤中病菌積累,易引發病害。
播種過深、苗期低溫多雨,會削弱大豆根系活力,降低抗病性。
二、防治技術
1. 農業防治
合理輪作:避免與大豆、花生等豆科作物連作,可與玉米、小麥等禾本科作物輪作2-3年,減少土壤病菌積累。
選地與整地:選擇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地塊,播種前深耕整地,破除板結,降低土壤濕度。
選用抗病品種:如中黃35、黑農84等抗病性較強的品種,播種前剔除病粒、癟粒,提高種子活力。
適期播種:根據當地氣候,避免過早播種,防止低溫高濕環境影響根系發育。
2. 種子處理
播種前用咯菌腈+精甲霜靈等藥劑拌種,或使用含枯草芽孢桿菌的生物菌劑包衣,抑制病菌侵染。
3. 田間管理
控制濕度:雨后及時排水,避免田間積水;采用高畦栽培,改善土壤透氣性。
增施有機肥:每畝施腐熟有機肥2000-3000公斤,搭配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減少氮肥過量施用。
清除病殘體:收獲后及時清理田間病株、殘葉,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病菌越冬基數。
4. 化學防治
苗期噴霧:發病初期用惡霉靈+丙環唑或甲霜靈+代森錳鋅兌水噴霧,重點噴施根部周圍土壤,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灌根處理:對重病株可用甲基硫菌靈或多菌靈灌根,每株灌藥100-150毫升,抑制病菌擴展。
5. 生物防治
生長期施用哈茨木霉菌、熒光假單胞菌等生物菌劑,通過競爭營養或分泌抑菌物質抑制病原菌生長,減少化學藥劑使用。
樺南縣土龍山鎮老科協 齊鳳國
2025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