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福昌 畢維友
富錦市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版圖面積8224平方公里,總人口41萬,耕地總面積920萬畝,是全省耕地面積最大、糧食商品化率最高的產糧大縣,被評為“中國大豆之鄉”“中國東北大米之鄉”,是名副其實的“北國糧都”。2023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5.17億斤,連續8年位居全省第一,連續兩年蟬聯“全國產糧第一縣”。
近年來,富錦市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通過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與黑龍江省農科院等院所進行全方位、多層面、多角度合作,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作用,探索適合鄉村振興發展的新模式。筆者帶領富錦市老科協部分理事組成了調研組,深入到農業農村局及各鎮區,針對“農業技術推廣助力富錦市糧食產能提升”開展了專題調研,根據當前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分析糧食產能提升的瓶徑問題,提出相關建議和對策。
一、富錦市糧食產能提升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協調機制,保障工作暢通。為全面高效推進科技服務農業工作,富錦市與黑龍江省農科院成立以雙方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共建領導小組,同時建立“8+8+8”工作機制,即第一個“8”在專用優質品種、黑土保護等八方面開展合作;第二個“8”省農科院遴選114名科研人員與富錦市農業職能部門聯合成立八支協同技術攻關組;第三個“8”建立服務專家“八帶”工作方針,帶品種、帶技術、帶項目、帶成果等,為富錦市農業發展補短板、強弱項。
(二)深度對接聯系,送科技到基層。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開展專家面對面、技術送到家中活動,涉及的企業、合作社、鎮(村)、科研所、種糧大戶等60多家。2024年以來,共召開4次座談會,制定年度合作32項內容。通過多次深入到富錦象嶼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綠谷酒業等調查了解生產問題,對接技術需求,制定合作內容10多個;專家與技術人員一起深入到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推廣中心試驗站、誠信村、慶勝村等村農戶家中,推薦品種和技術等,確保能夠滿足“企業、農戶、鎮(村)”迫切需要的“技術、品種、服務和信息”要求,實現“送農所需、送企所要”。
(三)建設試驗基地,促進成果轉化。2023年共建立基地31個,其中,在大豆上圍繞著“高產田創建、中產田提產、澇洼地塊增收、品種展示推廣”,建立基地14個,引進新品種43個,組裝技術措施12項;在玉米上圍繞著栽培模式和品種展示,建立基地4個,引進新品種30個以上,展示技術模式4項;在水稻上圍繞試驗示范和品種展示,建立基地4個,引進新品種43個,展示技術措施10項;在果蔬作物上,建立基地5個,展示品種近100個,示范新技術超過10項。每一個基地都有省、縣、鎮三級技術人員對接指導,省專家采用一對一或多對一的方式進行服務,同時召開現場會、博覽會等,確保技術和品種落地,效果顯著。
二、富錦市糧食產能提升取得的成效
(一)農技服務體系完備。富錦市擁有比較健全的市、鎮、村三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包括一個市級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一個市級畜牧推廣中心、一個市級農機推廣總站、一個市級水產技術推廣站,十一個鎮級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共有農技推廣人員239人,農業科技示范戶900戶、農業技術示范基地5個。同時,還擁有農業科技服務中心、農科院富錦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等極具實力的科研實體,先后與省農科院水稻所、玉米所、大慶分院開展科技共建、院市共建,新成果、新技術轉化、推廣速度快,農業科技推廣整體實力排在全省縣級市前例。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業”建設,以中永、東立等萬畝大地塊為基點,以象嶼集團、東北水稻種植合作社、中永種植業合作社等工商資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引帶,建設36“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示范基地,配套田間物聯網設備,實現基地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現代農業綜合信息服務中心依托智能催芽、溫濕控制、生態監測等八大信息系統,將示范基地的信息發布平臺與11個鎮的政府綜合服務中心電子顯示屏、267個行政村的村村通氣象預警語音系統以及手機短信、QQ、微信、網絡等終端信息平臺實時鏈接,實現以信息化手段指導全市水稻生產,有效解決農業科技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二)科技合作提升農業發展成效明顯,推進校市合作。富錦市與省農科院開展全國農業現代化科技先行縣創建,開展糧食作物單產提升、黑土地保護、農產品加工等6個方面21個項目合作,直接服務示范基地61個,先進適用技術示范面積220萬畝以上,其中水稻提質增效營養富硒技術被選為全省農業主推技術。與中科院東北地理生態研究所建立科學家工作室,選育及推廣水稻新品種,5個品系已進入國省水稻區域試驗。推進校市合作。富錦市與中國農大、東北農大、省農職院開展共建,強化人才隊伍培養,監測評價農業生產數據;校外指導“百萬擴招”的2600名農民大學生,培養“職業”農民。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4000人次。推進墾地合作。富錦市與北大荒集團開展墾地合作,全程托管33萬畝,推動機制創新,合力提升科學種田水平。推進國際合作。與國際糧農組織合作實施GEF7--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中國農業生態系統創新性轉型項目,研究農業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恢復。2023年農業科技貢獻率達71%,農業生產標準化覆蓋率達86%以上。
(三)成果轉化提升現代農業潛力巨大,推進種業振興。富錦市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種子繁育基地9萬畝;與省農科院成立“優質專用品種科技創新中心”,示范新品種300余個,建設三大作物生產基地27個,全市優良品種普及率達到100%。強化示范推廣。富錦市實施單產提升行動,承擔國省市近100項研究項目,推廣主推技術29項、1300萬畝次。實施減肥增效項目,開展大豆變量施肥技術示范,應用“一噴多防、一噴多促”措施,項目區化肥施用量同比減少3%,農業主推技術到位率達98%。省農科院專家實收測產硯山鎮大豆示范區畝產668.6斤,創全省高油大豆畝產新高。強化集成配套。富錦市加快裝備大馬力現代農機,引進氣吸式播種機、變量施肥機、品字形專用播種機等高端農機裝備,農機總動力166萬千瓦,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99.4%,是全國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開展耕種防收等各環節“菜單式”托管服務,托管面積125萬畝,實現節本增效7300萬元。
(四)技術服務加速農業水平提高,技術包保覆蓋面廣。富錦市組織省農科院119名專家和市鎮兩級112名技術人員,成立3個工作指導組和11個技術服務組,開展全環節生產指導服務,做到技術包保到村、到地塊、到示范戶,年均下鄉8400余人次。信息服務全覆蓋。建成富錦市農業信息化服務中心,將1個田間氣象觀測站、1個智能節水灌溉試驗站、372個作物生長監測系統、2個生態環境監測系統、100個病蟲害監測點、97個耕地質量監測點、10個黑土地保護固定監測點和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庫等8個系統數據集中整合分析,印發指導意見等30余條,通過自主研發的“富農通”APP推廣,年瀏覽量20萬人次,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服務質效全面提升。富錦市利用自媒體開設“技術指導在田間”“專家在田間”兩個專欄,累計錄播省市專家田間指導短視頻156期,點擊率超過10萬人次,切實提高技術服務時效性。
(五)技術推廣促進糧食作物單產提升。富錦市將糧食作物單產提升作為核心,采用了“良種優選+良法栽培+良技管理+良加增效+良品推廣”的全產業鏈科技包聯服務方式,推動富錦市大豆、水稻、玉米品種培優和標準化技術集成。在大豆單產提升上,按照高產田創建、中產田提產、澇洼地塊增收、品種展示推廣等方面開展工作。2023年,在福祥村高產創建綏農35,產量達到每畝334.3公斤,全省第一,刷新我省大豆畝產新記錄。在福來村中低土壤改良地塊采用變量施肥和土壤菌劑應用技術,產量達到每畝200公斤;在二林村低洼地塊黑農531+種子包衣+菌劑應用,產量達到每畝185.65公斤,對比增產10.85%,被評為“大豆單產提升整縣制推進縣”。在玉米單產提升上,推廣品字形擺放模式和大壟密植技術,種植密度在每公頃7.5-8.2萬株,產量每公頃15噸,實現了畝產噸糧。在水稻單產提升上,開展“優質、抗逆、香型粳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和“高產、優質、圓粒粳稻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示范,齊粳10產量達到每畝604公斤;龍粳1624產量達到每畝701公斤;黑龍江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寒地粳稻食味品質調控栽培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和“三江平原中部粳稻豐產抗冷規模機械化及產業化技術模式集成與推廣”落戶富錦,利用龍粳1755產能及食味雙優的特質開展水稻高產創建工作,畝產1200斤左右,食味評分80分以上,極符合現在市場對圓粒優質的需求。
三、存在的問題
(一)農田基礎設施薄弱。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總的有了較大的發展,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水利設施建設覆蓋面低。富錦屬于干旱半干旱農業區,地表水貧乏,降雨量少且不均衡,水資源不足是制約糧食產業發展的瓶頸?,F有水利設施難以發揮作用。絕大多數糧食作物生產需水遠遠滿足不了作物需水,尤其今年旱澇不均, 農業生產只能靠天吃飯。
(二)農村科技轉化能力不足。近年來農民培訓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建設新農村的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農民比例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低,導致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應用能力差。目前,部分農民仍停留在傳統農業的思維方式中,思想觀念滯后,雖然由過去馬犁仗耕作發展到現在的機械、半機械化耕作,但傳統落后的耕作方式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種植分散,經營粗放,致使農業新的適用增產技術、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緩慢,科技轉化率較低,糧食單產多年來沒有太大長進。
(三)服務體系不完善,人才流失嚴重。近年來,富錦市青壯農民離村入城,本土大學生很少回鄉就業創業,大學生村官大多也是想在基層鍛煉幾年再回城,人才的流失,尤其是農技人才的流失,鄉鎮農技人員老化,知識水平遠不能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更談不上創新,對糧食產能的提升形成影響。
四、提升糧食產能的途徑和建議
圍繞糧食產能提升工程,我們要從實際出發,科學把握糧食生產的新形勢、新情況和新問題,進一步提高對穩定糧食生產重要性的認識,增強發展糧食生產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轉變糧食生產發展方式,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穩定糧食生產發展。
(一)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綜合生產能力
如何建設好、實施好這些項目,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如何整合各涉農項目資金,是實施好項目的關鍵。一是市政府要組織農業、水務、土地、開發等相關部門,充分利用富錦現有土地面積及資金統籌安排,合理使用。二審報項目要切合實際。所有的涉農項目的審報都要根據項目建設規模、投資多少,由政府統一研究,確定項目區建設的具體鄉、村地塊,杜絕項目實施部門各自為戰,以確保項目不重復建設,資金使用更合理。只有這樣,才能有計劃有步驟的利用國家項目資金,來實現富錦夯實農業增產的基礎,真正意義上的發揮國家投入資金的最大效益。
(二)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 提高加速現代農業化水平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一要完善農業科技體系建設,改善科技推廣條件和工作手段,穩定和壯大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二是加大農民科技實用人才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農民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沒有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的提高,就沒有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三是抓好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和高產創建園區建設,通過高產創建集成推廣一批農業適用增產技術,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和應用。
(三)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努力提高糧食單產水平
為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力推進高產標準農田、黑土保護等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提高糧食單產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過去傳統的耕作方式,切實提高適用增產技術的覆蓋率和到位率。在玉米種植上重點推廣抗旱座水播種一體機播技術及“一增四改”技術(即:增加密度,改種耐密型品種,改粗放施肥為配方,改人工種植為機械化作業,改勻壟種植為大小壟種植);在大豆種植上重點在大豆2個萬畝、5個千畝、11個百畝示范田開展跟蹤服務,將配套生物底肥、根瘤菌劑、1-2遍葉面肥、一噴多促等生產節點技術。在10個玉米、5個水稻科技增糧示范區開展技術服務,配套品字形擺放、三空栽培、節水灌溉等生產模式。同時加快老舊農機裝備更新換代,穩步提高全市農機化水平,不斷夯實糧食產能提升基礎。力爭三大作物產量年均增長5%以上。
(四)加強組織領導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潛能力度
任何一項農業適用增產技術的推廣普及離不開廣大科技人員的試驗示范推廣,但更重要的是靠各級政府的組織領導和政策資金扶持。為此,富錦市政府應當象抓經濟工作一樣來抓,把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技術的推廣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做為一項工程納入考核目標,并成立領導小組,主要領導親自掛帥,各鄉鎮必須由一名主要領導負責重大糧食產能提升工程的具體落實。
綜上所述,堅持“科技創新、引領發展”,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主線,以主攻單產、穩定總產、增加效益為目標,以科學、合理地用好國家對農業的各項投入資金為保障,糧食生產在現有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到2025年再增產7.5億斤是能夠實現的。
(作者系富錦市老科協會長、經濟師和富錦市老科協政法分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