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原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植保工作措施
宋長庚
針對當前農業生產當中存在的各種不利條件和面臨的具體問題,經過縣老科協安排農業技術人員座談和調研,提出以下植保技術應用措施,為全縣糧食作物單產提升進行保駕護航。
一、依托監測體系,加強病蟲監測預報預警
充分利用全縣農作物病蟲疫情監測體系中的植保員,以及現代物聯網設施等,對田間病蟲害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并預警,為科學防控提供技術支持。
二、綠色防控技術推廣
在滿足有效控制病蟲害,保證農作物生產目標效益的基礎上,優先采取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誘控、免疫誘抗、物理防治及農藝耕作等非化學防控措施,積極使用植物源、微生物源和礦物源農藥,天敵昆蟲,食誘、色誘和性誘劑及昆蟲生長調節劑、植物誘抗劑等生物農藥和生物化學農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助力有機、綠色生產。如在大豆結莢期,大豆食心蟲成蟲始盛期,采用農用無人飛機投放黏蟲赤眼蜂防治食心蟲卵。釋放赤眼蜂寄生卵防控玉米螟,赤眼蜂宜選用松毛蟲赤眼蜂或玉米螟赤眼蜂。
三、病蟲害綜合防治
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和作物生長特點,在關鍵防治時期,指導農戶科學合理用藥,避免隨意增加用藥量,提倡“一噴多防”“一噴多效”,有效減少防治次數和農藥用量,降低防控成本。
(一)大豆病蟲害防控
蟲害重點防控大豆食心蟲、大豆蚜蟲、苜蓿夜蛾,病害重點防控灰斑病、霜霉病、菌核病、細菌性斑點病,未封壟地塊施藥采用噴桿噴霧機作業,封壟地塊施藥采取農用無人飛機航化作業。
初花期:可根據田間病蟲發生種類和數量選擇藥劑進行防控,防治灰斑病、霜霉病等病害,可選擇井岡霉素 A、解淀粉芽孢桿菌等生物類藥劑或者使用含嘧菌酯、吡唑醚菌酯或丙環唑等成分的藥劑,防治菌核病可選擇啶酰菌胺、異菌脲、咯菌腈、丙環唑、腐霉利、菌核凈或氟唑菌酰羥胺等成分的藥劑,同時可加入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起到一噴多防、一噴多效的作用。
盛花期:當田里出現食心蟲成蟲“打團飛”或性誘捕器監測食心蟲成蟲有成倍增長趨勢時,可選用甲維鹽或氯蟲苯甲酰胺等藥劑混配虱螨脲、除蟲脲或吡丙醚等殺卵劑,同時加入解淀粉芽孢桿菌、嘧菌酯或丙環唑等防病藥劑+磷酸二氫鉀、硼鉬錳微肥等葉面肥,若大豆植株有缺氮發黃現象,適量添加尿素,保證盛花期植株和莢果所需要的必要營養元素,增加豆莢豆粒數量和容重,提高大豆蛋白質含量和品質。
結莢期,大豆食心蟲成蟲盛期至幼蟲孵化盛期之間,可選擇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或蘇云金桿菌(幼蟲孵化盛期)等藥劑。
(二)玉米病蟲害防控
玉米病蟲害倡導“早期治理”理念,依據氣象條件、田間病蟲害發生種類、葉齡等情況,合理選擇藥劑及用藥次數。于玉米心葉末期(大喇叭口期)施藥,防病、殺蟲、促生長一次施入,一噴多防。防治對象以大斑病、小斑病、北方炭疽病、玉米螟、蚜蟲、雙斑螢葉甲為主。殺菌劑使用丙環·嘧菌酯+井崗霉素A,或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環唑、肟菌·戊唑醇、烯唑醇等化學藥劑,視發病情況隔7天~10天再噴1次;殺蟲劑使用噻蟲胺或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金龜子綠僵菌 CQMa421。 可在防控蟲害同時,混用吡唑醚菌酯、肟菌酯·戊唑醇可兼防玉米大斑病,混用噻蟲胺、噻蟲嗪可兼防玉米蚜蟲,實現“一噴多防”、“一噴多效”,防病蟲促增產。
抗倒伏技術 :玉米大喇叭口期噴施胺鮮酯乙烯利,采用農用無人機航化作業,可適當增加用水量至每畝2升。
提質增產技術 :在玉米8 葉~10葉期和抽雄期各噴施一次有機金屬蛋白酶,用量 1.5 升/公頃,采用無人機航化作業。
(三)水稻病蟲害防控
1.蟲害防治。于枯鞘期二化螟幼蟲轉株為害前航噴甲維鹽防治。
2.病害防治。預防水稻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穗腐?。ê肿兯耄?,早防葉瘟,預防穗頸瘟。防治葉瘟應在發病初期,田間病指達到2級時及時打藥。穗頸瘟必須采取常規預防措施,應在水稻破口期打第1次藥、齊穗期后再打1次~2次藥,具體打藥次數應根據當地種植水稻品種、天氣和田塊栽培條件等確定,精準預防。防治藥劑應盡量選擇防效好、具有增產和兼防紋枯病、稻曲病效果的藥劑,做到“一噴多防”和“防病增產”,并優先選擇生物藥劑,如枯草芽孢桿菌、井岡·蠟芽菌、多抗霉素、春雷霉素、春雷·井岡、春雷·寡糖素、四霉素、補骨脂種子提取物、申嗪霉素等;化學藥劑可選用肟菌·戊唑醇、甲硫·戊唑醇、醚菌·氟環唑、吡唑·氟環唑、稻瘟·氟環唑、苯甲·丙環唑、烯肟菌胺·戊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嘧菌酯、苯甲·嘧菌酯、咪鮮·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僅限微囊懸浮劑)等藥劑。發生穗頸瘟風險大的地塊或天氣條件有利發病,應與稻瘟靈或三環唑混配使用。
抗倒伏促早熟:于分蘗中后期(6月15日~25日左右)、齊穗期各噴施一次5%調環酸鈣,無人機噴霧適當加大水量至1.5升以上。
提質增產:可于水稻破口期、灌漿期噴施有機金屬蛋白酶+磷酸二氫鉀(常規用量),或于灌漿期噴施有機水溶肥+磷酸二氫鉀(常規用量)。
(作者系湯原縣老科協理事 農業分會會長 高級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