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福
    為進一步做強做大我市綠色有機食品產業,帶動我市農產品質量向更高水平邁進。近期,我們組織相關人員到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等市考察學習,同時深入我市各縣(市)區和有機、綠色食品企業進行調研,現將情況匯報如下:
    一、我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
    佳木斯市是全國最佳生態環境魅力城市,具有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早在1999年,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綠色食品工程指揮部,實行“綠色食品工程”專項推進。翌年又提出了圍繞打好“生態之都,綠色家園”的生態農業品牌,加快綠色食品發展??梢哉f佳木斯綠色食品產業起步早,是全省首批3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一體化推進試點市之一,并實現了無公害產地整體區域環評。我市及所轄7個縣市區分別獲得了國家綠色農業示范縣(市)區牌匾和證書。目前,全市已建設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7個,面積890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45.7,位居全省前列。有機食品企業22家,有機食品標志51個,綠標企業72家,綠色食品標志254個,地理標志13個。有機綠色食品企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8戶,5000萬元以上的8戶,2017年實物總量465萬噸,實現產值154億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市綠色食品產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與牡丹江、齊齊哈爾等市相比,在品牌建設、市場營銷、農產品深加工等方面差距還很大,主要表現在:
    1、宣傳力度不夠。由于我們一直以來都在追求產量上下功夫,對綠色食品的宣傳、促銷力度不夠,致使很多消費者對綠色食品認識不足,對綠色食品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及生態價值缺乏必要了解。
    2、成本和收益不對等。在生產過程中,為了保證綠色食品的質量,生產者要執行嚴格的操作規程和一些額外勞動,但在經濟效益上,綠色食品的經濟效益與普通產品沒有多少差異,體現不出綠色食品價格上的優勢,從而使綠色食品生產者的額外勞動得不到補償,影響了生產者的積極性,企業認證的積極性較差,出現了部門熱,企業冷的現象。        
    3、市場開拓意識不強。一些企業還是處在傳統的銷售方式,特別是在網絡營銷已經全面風行的今天,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來宣傳企業、宣傳產品、宣傳品牌,網絡銷售發展緩慢。并且很多參加展會的企業只是應付,沒有充分利用好展會應起的作用,優質產品得不到市場的充分認可。
    4、有機、綠色食品標志數量增長緩慢。我市有機、綠色食品標志從開始到現在每年認證的數量不少,但每年都有棄標現象,造成數量增長緩慢。以2015年為例:新增有機標志2個,綠色標志24個,而有機食品棄標5個(湯原鴻鈺米業3個、湯原金富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2個),綠色食品棄標4個(蓮江口農場糧油公司1個、富錦富華糧食經貿有限責任公司1個、富錦市宏勝家禽養殖專業合作社2個)。究其原因:一是辦標成本高。認證一個有機標識國家收費近4萬元,認證一個綠標(大米)收費1.34萬元(企業自建基地環評費還得再增加1.2-1.5萬元)。二是綠色、有機標志每年的維持費用過高(有機標志每年近4萬元;綠色標志每年使用費1800元,每3年續展費1.34萬元),企業難以承受。三是有機、綠色食品優質不優價,相比普通農產品生產投入產出比例小。四是地方政府對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缺少相關扶持政策。
    5、政策扶持弱于其他地市。幾年來,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等市都加大了對綠色食品產業的扶持力度。以哈洽會為例,哈、齊、牡、大慶等市每年哈洽會都拿出幾十萬到100萬元的資金支持綠色食品展銷。齊齊哈爾市、牡丹江市每年正常列入財政預算的綠色食品工作經費為20萬元。牡丹江市財政每年拿出100萬元,用于綠標認證補貼、質量監管、市場營銷、基地建設等工作。哈爾濱市對取得一個地理標志的主體標志補貼50萬元。目前,我市沒有制定補貼政策,也沒有相應的經費納入預算。
    6、人員少,平均年齡偏大。我市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現有人員8人,從2001年成立至今,人員始終沒有變化,從年齡上看,40歲以下1人,40—50歲2人,其余均為50歲以上,其中具有“三品一標”認證資質的工作人員只有2名,而且年齡偏大,加上近幾年自身工作也有些欠缺,導致了我市綠色食品工作與哈、齊、牡、大、綏的差距拉大。而牡丹江市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實有編制12人,50歲以上1人,30—40歲2人,其余為30歲以下,其中有3名研究生,1名本科生。
    三、下步工作重點
    按照市委、市政府領導對抓好綠色食品工作的多次指示,今后我市綠色食品工作要在以下幾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加速提升“三品一標”的數量和質量。加大宣傳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和調動行業協會、農業企業、生產經營主體對“三品一標”的認知度和認證標志的積極性。將我市的優質米、林下經濟、畜產品、食用菌、特色經濟作物等都打造為綠色有機產品。全力打響“佳木斯大米”、“樺南紫蘇”、“佳木斯黑木耳”等地域品牌,尤其加大力度,多申報佳木斯地理標志產品,同時加強培訓工作。
    2、加強綠色有機原料生產基地建設。抓住國家推動綠色有機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建設的有利契機,積極推動綠色、有機食品原料基地認證工作,引導加工企業自建綠色、有機食品原料基地,建成一批原料質量優良、數量滿足龍頭加工需要的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
    3、強化市場營銷。一方面,利用國內外大型會展平臺,組織生產經營主體“走出去”,開拓我市綠色有機食品域外市場,提升我市農產品的知名度,闖市場、創品牌;另一方面,在我市探索舉辦綠色有機食品大型展會,辟建綠色有機食品展示館。同時,加強域內外市場營銷網絡建設,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方參與等形式,搞好域外市場規劃布局,在域內現有農貿市場、物流園區、大型商超,建立佳木斯綠色有機食品專區或辟建大型綠色有機食品專業市場。
    4、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加強對投入品監管,打擊假冒偽劣行為,維護我市綠色有機食品的品牌信譽。健全生產可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溯的食品安全體系。
    四、工作建議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區都制定了綠色食品發展實施意見,其中“三品一標”補貼額度各有不同,但發展方向都是一個目標,就是促進“三品一標”認證數量和質量的提升。一是建議市縣兩級設立專項資金,對地理標志、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產品認證、品牌營銷、質量監控、食品安全檢測、區域環評等給予重點支持。二是盡快出臺補貼政策,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加有機、綠色食品認證,鼓勵縣(市)區申報國家級大型標準化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鼓勵有機、綠色食品企業開拓省內外市場,宣傳、推廣、策劃,提升有機、綠色食品品牌影響力。
    2、解決工作經費不足的問題。我市每年按國家、省主管部門要求必須參加的大型全國性和區域性展會4次,加上其他展會10余次,完成省、市目標考核需要經常深入縣(市)區企業推進督導、現場檢查、跟蹤落實等工作,這些方面需要專項經費支持。在日常監管工作中,抽檢、年檢、深入企業免費提供技術服務、宣傳服務、技術指導等項工作也都需要經費保障。建議將發展綠色食品工作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管理。
3、加強隊伍建設。綠色食品工作知識發展更替快速,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對新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要及時透徹,從而真正將國家政策和農業科技轉化為企業服務的宗旨。建議加強人員配置,把能力強,懂業務,年輕化的新鮮血液輸入進來,解決綠色食品工作人員年齡偏大問題。各縣(市)區也相應成立專門機構,增設編制人員,保障綠色食品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                                   
(作者系佳木斯市綠色食品發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