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錦市老科協王麗君 張秀珍
     胡適先生曾說,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
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閑暇的時間。
一個人成就怎樣,往往靠他怎樣利用他的閑暇時間。
你的閑暇往往定你的終身。 
這是胡適于1932年在一次演說中,鞭策大學畢業新生的一段話,可謂句句經典,字字珠璣。
用心把握每分每秒,時間便會呈現出它該有的價值。 東漢末年有個叫董遇的人,是當時非常著名的知識分子,與其他六個人一起并稱為儒學宗師。董遇之所以能夠成為大知識分子,也是和他充分利用閑暇時間分不開的。有人問董遇:“你是怎么讀書的?”董遇回答:“我遇到讀不懂的書,就反復地看,反復地讀。”這個人反問:“反復讀一本書,哪有那么多時間呢?”董遇說:“那就利用‘三余’的時間?!边@個人好奇地問:“什么是‘三余’的時間?”董遇回答:“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此即三余讀書法。意思是冬天是一年中最閑暇的時間,晚上是一天中最閑暇的時間,陰雨天是四時最閑暇的時間。而在這些閑暇時間做什么呢?他建議人們充分利用空閑時間讀書。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而真正存在差異的,往往就取決于對待時間哪怕是點滴時間的態度。從內心深處開始敬畏時間,時間才會在我們生命中留下有意義的痕跡。
但“為什么我總是時間不夠用”?
我們常被這個問題困擾。
我們抱怨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好像永遠都做不完。于是,“沒有時間”成了很多人的口頭禪。
趕時間的人,永遠沒時間,更不用談如何利用時間了。
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群學生把石頭、沙子和水都塞進一個瓶子里。
有的學生手忙腳亂,把東西一股腦兒往瓶子里塞,結果不是水溢出來了,就是石頭塞不進去。
只有一個人,先把石塊放進去,再把沙子倒進石頭的縫隙里,最后才把水倒進去,瓶子剛好裝滿。
這就是提高效率的秘訣:分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一步一步去完成,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根據四象限法則,可以把事情分為緊急且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且不重要的四種,處理順序依次后延。
只有先集中力量啃下了硬骨頭,其他事情才能迎刃而解。
有句話說得好,“贏得了時間,就贏得了一切”。
一個人之所以變得平庸,不是因為他做了什么,而是因為他什么都沒有做。
最怕的是你一直以忙碌為借口,忙著抱怨,忙著發呆,忙著消耗時光,卻沒有時間去做那些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事情。
時間其實是個變量。
同樣的24小時,會因為使用的不同,產生不同的價值。用得好,時間就是幫你增長才干的絕佳工具;用得不好,時間就是導致你意志消沉、能量空耗的傷人利器。
 培養時間格局。
你算計時間,就賺到了當下、贏得了未來。你不算計時間,時間就會算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