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達山西麓,七星峰腳下。在我國第一大人工林——孟家崗林場的茫茫林海中,有一位常年居此養蜂的老者。他就是孟家崗鎮退休技術干部——林茂森。
第一次見到這位傳奇式的養蜂老人:他,中等偏瘦的身材,寸頭短發略顯灰白,滿臉泛著紅暈,長長的睫毛下,目光炯炯。老人家談吐不凡,滿口“智能啊、生態呀、創新哪”等新詞兒,走起路來步履輕盈。據說,他扛著五十公斤重的東西一口氣能走五百米,八十公斤重的整桶蜂蜜,車上車下裝卸靈活自如,只有老伴搭把手即可。老人看上去充其量也就六十出頭的年紀,再一詢問,今年已有七十八歲高齡。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者,有著如此強健的身體、清晰的思維和超凡脫俗的氣魄,使我產生了許多的不解。看到我一臉的驚奇和迷茫,老人家講起了他退休后的養蜂經歷。
林老出生于1939年,祖籍是遼寧省西豐縣。當時正是日寇侵占我國土、殺戮我人民的血腥年代。在偽滿洲國的統治下,他的童年是在饑寒交迫、顛沛流離中度過的。1951年,剛剛誕生的新中國還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山洪沖毀了林老的家園。無奈之中,父母帶領他和年幼的妹妹投親逃難,來到了黑龍江省樺南縣孟家崗鎮落腳定居,生活至今。
2003年秋,林老從鎮政府水利助理的崗位上延時工作四年后退休了。在家賦閑,對平時忙慣了的林老來說,一時還真難適應。
一天,他又漫步來到了所熟悉的人工林。仰望著碧藍的天空,撫摸著參天的松樹,耳邊不時傳來一兩聲鳥鳴;腳下的山澗小溪,清澈見底,小魚兒在水中漫游;遠近的山坡上綻放著成片繽紛的花朵,蝴蝶、蜜蜂在花叢中飛舞著、忙碌著……。林老被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欣賞著、遐想著。一個念頭在心中油然而生——在這里養蜂,不是自己退休后最理想生活的么?于是他開始琢磨起養蜂的事兒來,經過半年的籌備,第二年春天,林老真的走上了他的養蜂之路。
林老是個不怕困難、肯于吃苦、勤奮專研的人。
記得第一次把蜂群買回放到山上時,既興奮又好奇,當他嘗試著低頭靠近打開蜂箱時,不料被成群的蜜蜂蜇了臉。瞬間感到針扎般地疼痛,接著臉腫脹起來,眼睛腫得只剩一條縫;當晚回家用風清油止痛,第二天一早,臉腫未消,他又上山了。
養蜂是個非常辛苦的活兒,可林老不怕。椴樹蜜期,他把蜂群遷到深山老林里,不分白天黑夜,一住就是一個多月。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干糧,住的是透風漏雨的小茅屋;如遇連雨天下不了山,斷炊是常事兒;白天蚊蟲叮咬,晚上還要防毒蛇猛獸。艱苦的生活沒難倒這位硬漢,久而久之,林老反而適應了這樣的環境,找到了深山獨處的快樂。
生活上的困難算不了什么,最難的還是技術上的一個又一個難題。開始養蜂的第一年,林老購買了4群蜂,第二年就發展到51群。正當他滿心歡喜時,越冬后死得只剩下2群,一下子損失了近3萬元。老伴兒看到林老望著死去的蜂群發呆,勸他放棄別養了,可執著的林老就是不肯,當年又買了8群。為了找到蜂群的死因,避免再遭受損失,他買來養蜂書籍、訂閱養蜂雜志,認真學習養蜂技術,研究蜜蜂的生活習性、活動規律;不會操作技術,他就爬山越嶺到百里外尋名師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五年的勤學苦練,林老不但掌握了蜂群的管理技術,而且還創造了“壯群高產法”,在周邊養蜂的,單產沒有人超過林老。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林老從一個原來對養蜂一竅不通的門外漢,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土專家,找到了退休后成功再創業的生活坐標。每年都有不菲的經濟收入,也收獲了晚年生活的幸福和喜悅。
林老是個心胸豁達、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的人。
經過過十幾年的磨礪,林老“蜂王”的養蜂技術在遠近出了名,可他并不保守。凡有來請教他的,不論多忙、認識不認識,都做耐心的解釋;有約他上門指導的,從不推辭,自己在忙,也要放下手中的活兒,不論多遠,都欣然前往,現身說法,直到求助者滿意為止。
自養蜂以來,先后有十多名青年蜂農向他拜師學藝。他把多年積累的“雙王繁蜂、單王采蜜、四分之一箱交尾群、割卵脾育王”等先進技術傳授給他們。在林老的幫助下,宋太元、左曉勝、趙義臣等蜂農,每人的養蜂量都超過百群。十三名青年總養蜂量已達到1500余群,平均每箱純獲利千元以上,年總收入達200萬元。
林老在傳授養蜂技術的同時,還告誡徒弟們恪守職業道德,出售蜂產品絕不能摻雜使假、短斤少兩,為一己之利而坑人害己;要先學做人,后學養蜂。林老有一個規矩:凡來買蜜治病的,二斤以下一律贈送。
林老和老伴生活簡樸,家里生活開銷,每一分都算計著花。但在得失面前,他都讓利于農,從不計較。蜜蜂采花釀蜜,為自然界林草等植物授粉,提高林草結實率。孟家崗地處山區,本地農民種植的白瓜、紫蘇、大豆、向日葵等農作物達八萬多畝。每當花期,都租賃蜂群給這些作物授粉,每群蜂給300元,蜜自然歸養蜂者所有。可林老從不收農民的錢,堅持義務為農戶授粉。有人私下里說他傻,可林老卻說:農民在花期請咱放蜂,咱收獲了蜂蜜,再收人家錢,不仗義!
林老是個不斷進取、創新發展、登高望遠的人。
從開始養蜂到現在,經歷了十三個春秋,林老的二次創業成功了。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老伴和子女都勸他別再折騰了。今年九月二十三日是林老七十八歲生日,女兒動情地說:“老爸,這些年您吃了不少苦,咱家也不缺錢,您該休息休息了”。聽了女兒的一番話,老伴回想起這些年的坎坷與波折,也有些心酸。可林老卻有他自己的盤算。
早在2012年,在林老的倡導和組織下,全鎮由九戶蜂農成立了養蜂合作社。統一管理技術、統一質量標準、統一銷售價格,發展勢頭強勁。當年養蜂量就達到2000多群,年產蜜達28萬斤、蜂花粉1000余斤、蜂王漿1200斤;蜂產品在省農產品展銷會上展銷,成批量地遠銷到北京、上海等其它各地。但林老并不就此滿足。在實施國家扶貧攻堅戰略中,主動扶持8戶貧困農民養蜂,賒給種群、贈送蜂具、義務指導。在林老合作社的幫助下,這8戶貧困農民學會了養蜂技術,戶均養殖30——45個蜂群。2016年每箱純收入1000元,戶均增收3——4萬元,戶人均1——1.3萬元,為早日脫貧奠定了基礎。
林老養蜂致富,帶動蜂農擴大養蜂產業,得到了周圍群眾的高度認可。每年都受到縣、鎮相關組織的表彰。林老說:我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精神好、身體好;這把年紀,還有用武之地,都是國家的政策好。我要繼續帶領蜂農把產業做大做強,服務群眾,回饋社會。在“第一個百年”到來之際,為群眾都能過上蜜一樣的生活出把力,也就實現了我一生最大的夢想。
                        
                                                                                                     樺南縣老科協  張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