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特約評論員 王大鵬
軟實力一詞于1990年問世,相對于經濟力、政治力、軍事力而言,指的是一個國家文化發展和文化積累所形成的現實力量,既包括這個國家文化積累和發展的現實水平,有包括它對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作用力、影響力和輻射力。
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多次強調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币巴七M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笨茖W知識社會學認為科學是一種社會建構,那么它也可以是一種文化,而且是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大背景下,我們更需要加強科學普及,通過對科學知識的傳播,科學方法的培養,科學態度的養成和科學精神的塑造來提升文化軟實力。同時十九大報告中還指出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翱萍紕撔?、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做出的重要論斷。而通過科學普及提升的文化軟實力有利于培養科技創新的土壤,為科技創新“固本培元”,打牢科技創新的基礎,當然這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把科學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其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有機組成部分。
當前,諸如《加油!向未來》《奇幻科學城》《未來架構師》《我是未來》《機智過人》《中國青少年科學總動員》等科學節目都致力于讓科學流行起來,以使其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新近以來開播的多檔科學節目都將科學元素有機地融入到節目中,為公眾提供了耳目一新的科學大餐。這些節目之所以獲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是因為它把科學同電視藝術進行了有機的融合,從而讓科學以平民化的視角呈現在觀眾面前??梢哉f,這種將電視藝術與科學結合起來的做法為大眾文化帶來了一股清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著我們的文化軟實力。
科學技術本身應屬于硬實力的范疇,它的發展可以促進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提升,但同時科學技術也是軟實力的倍增器。近年來,我國公民科學素質不斷提升,科學普及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文化軟實力既取決于其產品質量的高低,同時也依賴于傳播的廣度和深度,“知識就是力量”,但是這種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廣度和深度。”正如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康友在《創新的時代需要創新的科普》一文中指出的那樣,我們需要創新科普傳播的內容和形式,深化科普內容傳播的廣度和深度,讓更多的公眾享受到科技發展的成果,實現科普的普惠。這樣才能從整體上提升科普能力,繁榮科學文化,進而提升文化軟實力。
近年來,中國科幻的崛起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軟實力提高和發展的一個方面,劉慈欣,郝景芳等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在國際舞臺上展示出了中國的形象,發出了中國聲音,也促進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全球影響。
把科普作為文化軟實力的組成部分有助于從國家戰略的視野來看待科學普及,并且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統領下來推動科學普及工作,進而形成與我國科技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科學文化氛圍和環境,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促進科學技術發展這個硬實力奠定廣泛的科學文化基礎。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