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麗富饒的三江大地,有這樣一位“老”黨員、老科技工作者,退休后一心致力于科普愛心公益事業,為貧困學生和家庭提供無私幫助,為社區百姓送去健康和溫暖,他就是“大醫”張普學同志。
張普學同志有近五十年黨齡的老黨員,他退休后擔任樺南縣衛健局離退休干部黨支部書記、縣老科協常務副會長,張普學先后被市老科協授予先進科技工作者,模范共產黨員,被省健康委授予十佳“龍江健康銀發達人”光榮稱號,所在的離退休干部黨支部被省老干部局評為銀發先鋒隊。
科技領航,構筑多維科普陣地
張普學同志作為樺南縣老科協常務副會長兼衛健局老科協會長,始終堅持以科技為引領,在福慶社區打造“1+2+N”模式的中醫藥文化體驗館。他將科技引領與科普知識傳播、身心健康服務深度融合,創新性地構建起老干部之家、科普之家、家庭教育園地等多功能平臺。通過開展“科技+科普”主題活動,組織老科技工作者圍繞健康養生、家庭教育等主題開展研討,推動科技與科普事業同頻共振。在他的努力下,福慶社區獲評“省健康社區”成為基層科普陣地建設的標桿。
科技賦能,打造多元科普矩陣
張普學深知科普事業需以科技為支撐,他帶領老科技工作者組建“大健康報告團”,打造立體化科普矩陣。團隊走進社區、廣場、鄉村開展中醫文化、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主題講座近百場,創新采用“科普+義診”“科普+文藝”等形式,將晦澀的醫學知識轉化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在義診現場,老專家們不僅提供免費拔罐、艾灸服務,在端午節期間免費發放艾草及科普宣傳資料,還通過文藝表演普及健康知識,累計服務群眾近3000人次。他還牽頭研發”神木保健錘”“艾灸儀”等器具,其中多項發明獲國家專利,這些便捷實用的工具成為基層科普的“利器”,讓傳統中醫技術走進尋常百姓家。
產業聯動,開辟科普助農新路徑
張普學將科普事業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依托樺南縣豐富的中草藥資源,提出“艾草變金草”的發展思路。他帶領老科協團隊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民傳授艾草種植、加工技術,協調建立慶豐村、富貴村等艾草示范基地,并扶植“艾藍堂”等民營企業形成“種植-加工-銷售”產業鏈。通過舉辦“中草藥科普節”,組織農民參觀中藥標本館,開展“藥食同源”知識培訓,讓農民既掌握實用技術又提升健康意識。目前,樺南東部山區艾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帶動數百戶農民增收,中醫藥科普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公益惠民,踐行健康守門人使命
張普學在社區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張大醫”,他自掏腰包近萬元購置設備,制作200多種中藥標本用于科普展示,免費向居民贈送泡腳包2000多包、保健錘 100多把。針對老年群體,他發起“銀齡互助”計劃,組織老科技工作者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艾灸、拔罐服務,累計服務超千人次。一位臥床老干部經他長年調理后重獲自理能力,逢人便說“張會長的艾灸罐里裝的都是民心”。他還開設“艾灸公益課堂”,毫無保留地向居民傳授中醫技藝,培養出百余名 “社區健康管家”,讓科普成果在基層落地生根。 張普學同志不僅是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者,更是健康生活的倡導者,從科技助農的踐行者到銀齡互助的組織者,作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張普學以老科協為平臺,以科技為引領,以服務社區為目的,構建起了“科技引領、科技支撐、產業聯動、公益惠民”的科普工作體系。他用近二十年的堅守,讓銀發在科普一線閃光,讓“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更讓老科技工作者的智慧與擔當成為基層治理中最溫暖的底色。
在美麗的三江大地上,張普學同志正帶領他的老科協團隊如同那株株蓬勃生長的艾草,既散發著中醫藥文化的芬芳,又為鄉村振興與全民健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樺南縣衛健局老科協
2025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