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要推動農業綠色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有關精神,結合我省生態農業產業實際,按照“生產生態協調、增產增效并重”原則,黑龍江省生態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總結凝練適合我省生產實際的十大類型生態農業模式,供廣大農民春耕備耕選擇應用,為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提供技術支撐。
一是“一翻兩免”輪耕輪作技術模式。在米豆、米豆豆、米米豆合理輪作基礎上,秋季玉米收獲后,全量秸稈粉碎長度10cm,均勻拋撒田間,用大型拖拉機帶翻轉犁進行秸稈翻埋,耙后起壟。在前茬玉米秸稈全量還田基礎上,采取連續兩年免耕原壟卡種。從第四年開始循環耕種。
二是秸稈肥料化利用生態循環技術模式。上季收獲后,將農作物秸稈通過機械或人工進行粉碎,采用低溫高活性腐熟微生物復合菌劑配施氮肥和糖源,調節碳氮比及pH值,在適宜條件下秸稈降解腐爛,發酵成為能夠含有機質、氮、鉀、磷等成分的有機物料,并結合土壤耕作施入土壤。
三是秸稈基質化綜合利用技術模式。秋季把秸稈粉碎成10厘米以內的碎塊,加入秸稈腐熟劑,應用生物降解技術和現代化發酵工藝,經高溫堆制、無害化處理后,作為食用菌、育苗等營養基質土,菌渣和廢料棒再用于有機肥生產。
四是鹽堿地“糧飼”套種生態技術模式。130厘米大壟玉米套種飼草,在90厘米集條帶上先種燕麥,在40厘米播種帶上進行小行距玉米雙行免耕播種;先收割燕麥,裹包做青貯飼料,秋季正常收玉米。飼草改良鹽堿地,減少風蝕水蝕對土壤侵害,以草抑草,減少玉米田除草劑施用,飼草為養殖業提供飼料,養殖業的糞肥為玉米提供有機肥,穩糧增草提質,實現一地雙收。
五是玉米地養鵝高效綠色種養技術模式。在玉米地養鵝,鵝在田間行走施糞肥,增加土地肥力;鵝食用玉米底葉和雜草,增加玉米地通風,消滅生長后期雜草和蟲害;鵝吃玉米須根,讓玉米深入土壤更深,吸收更多營養,促進植株長的更高,籽實更加飽滿;秸稈在收貨后通過青黃貯發酵方式飼喂鵝,減少秸稈收割后堆積,減少秸稈燃燒碳排放,降低環境污染,養殖與種植相結合,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生產模式,達到種、養雙豐收的目地。
六是稻田養殖共生立體生態農業技術模式。在水稻田養鴨、養魚、養蟹,稻田里的鴨、蟹、魚食用田間雜草和蟲子。排泄物是天然有機肥,能夠提升土壤肥力,提升稻米品質。從而構建一個生態互利互補的環境,生產出更優質的稻米和禽水產品,構建糧經飼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
七是全程綠色生態防控復合生態技術模式。采用高效生物農藥、色板誘殺、以蟲治蟲、以草治草、糖醋液殺蟲、生態種植調控、微生態調控、物理防控技術,開展多發頻繁蟲害、病害和草害綠色生態防控,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為主要農作物安全生態生產提供保障。
八是鹽堿地生態修復技術模式。采用水鹽調控、灌排協同,通過培肥“控”鹽、節水“阻”鹽、灌水“壓”鹽,作物與紫花苜蓿品輪作、施用優質腐熟農家肥、生物有機肥、土壤調理劑綜合治理,提升鹽堿耕地的肥力,改良鹽堿化土壤、降低鹽堿地土壤 pH 值、土壤全鹽量及鹽分離子含量,促進鹽堿地生態修復和綜合利用。
九是蔬菜尾菜還田技術模式。在尾菜量大的區域內,將蔬菜收獲后,推動尾菜還田利用,通過堆漚腐熟、機械粉碎、直接還田等方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耕地地力,減少化肥使用量,適用于大白菜等規模化種植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十是寒地觀光農業生態種植模式。利用農作物造景,建立寒地景觀農業生態種植模式示范園景觀。構建一個生態互利互補的環境,減少成本,促進土壤理化性質改善,糧經飼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集農業觀光、農業研學于一體、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景觀示范園。
來源: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
(同江市老科協劉東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