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市綠農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是佳木斯市老科協第二批授牌命名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一、基本情況
該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4月,位于街津口赫哲族鄉衛明村,距同江市約45公里。法人代表兼理事長劉津江,是佳木斯市勞動模范、佳木斯市“三江英才”、 黑龍江省勞動模范、農業農村部農民教育培訓“百名優秀學員”扶貧先鋒資助項目人選等。目前,入社農戶198戶,現有晾曬場地5000平方米,農機具廠庫棚800平方米,擁有凱斯2104拖拉機2臺套,約翰迪爾1204拖拉機2臺,麥賽福克森1204拖拉機2臺,90馬力以上拖拉機8臺套,484馬力車輛6臺套,植保無人機3臺,凱斯6140收割機1臺,常發809收割機4臺,常發808收割機1臺,久保田收割機4臺,玉米秸稈打包、收獲,運輸、儲存、壓塊及相應配套農機具齊全,建設生產能力300噸玉米烘干塔1座、鮮食玉米加工廠1處,可進一步延伸產業鏈,飽和作業可耕種農田15000 畝。
該合作社是省級示范社,以種植玉米、大豆為主,另外種植鮮食玉米、藥食用玫瑰等,并進行玉米烘干、鮮食玉米加工、玫瑰系列產品加工等。2024年,種植玉米2400畝,采用大壟密植栽培(110厘米大壟、壟上2行),選用齊豐50等優良品種。種植大豆5500畝,采用大壟密植栽培(130厘米大壟、壟上4行),選用墾農3092等優良品種。種植黑珍珠水果玉米180畝,藥食用玫瑰200畝。糧豆總產量302萬公斤,其中玉米總產192萬公斤,大豆總產110萬公斤。
該合作社是國家玉米、大豆綠色食品原料生產基地,主要承擔了玉米高產優質高效栽培、大豆大壟密植栽培等主推技術和全國大豆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范縣項目的示范推廣,依托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建設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實訓基地。
二、運營方式及成果
1、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
合作社成立后,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資金不足的問題突出,采取了四種解決方法:一是村集體建設廠庫房和流轉部分土地,作為股份入社;二是資產入股,2016年國家扶持合作社的農機裝備折資以國有資產形式計入合作社股份;三是創辦人現金入股;四是農戶帶地入股,農戶將土地的經營權參股入社。合作社通過各種股份整合、明晰產權分配,既解決了資金不足問題,又解決了資產混亂的問題。
2、創新了分配機制,實現利潤分配合理化
合作社在年終決算時,側重把握了四點:一是決算時首先返還土地折資款;二是社員代表大會決定提取公積金;三是盈余部分進行二次分紅;四是國投資產平均量化到戶,切實做到了應分盡分,真正消除無主財產。
3、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實現內部管理科學化
合作社成立以來,嚴格遵守合作社法,并建立了相關制度。一是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實行財務核算、預決算和審計制度;二是建立固定資產折舊制度,足額提取機車裝備折舊并專戶存儲,將財務收支情況張榜公布;三是建立嚴格的民主議事制度。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有關規定,成立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實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不按出資額表決,而是一人一票,賦予每個成員同等民主權利,重大事項都由理事會或其他成員提議,再提交社員代表大會集體討論通過,由監事會全程監督執行;四是建立嚴格的績效工資制度。管理人員實行目標責任制,以績效定工資,完成目標后以年度總盈余的1%作為工資總額,充分調動了管理人員的工作熱情。
4、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集約化經營
合作社將分散農戶和零散土地組織起來發展合作化生產,提高了種植標準和產品質量。通過規模化種植和集約化經營,促進了社員節支增收,從降低成本和提高質量兩個方面獲取規模效益。由于機械力量雄厚,大型農機作業,技術標準高,生產管理規范,示范帶動效應顯著。
5、助力鄉村振興,帶動農戶脫貧致富
合作社積極響應鄉村振興號召,主動擔負起了帶動農戶脫貧致富的責任,通過建設烘干塔及倉儲項目帶動全鄉108戶農戶,每戶每年保底增收440元;通過我市金融扶貧政策,合作社帶動5戶貧困戶參與合作社經營,每戶貧困戶每年保底收入3000元。
(同江市老科協劉東林 供稿)
圖1、佳木斯市老科協授牌命名的第二批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圖2、同江市老科協領導為合作社掛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標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