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市三山大豆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佳木斯市老科協第二批授牌命名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一、基本情況
該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11月,位于同江市三村鎮三村,距同江市約21公里,處于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優良,得天獨厚氣候條件和優質的生態環境為大豆種植提供了適宜的產地環境。合作社共有9名理事,由宿剛擔任法人代表兼理事長。目前擁有場地面積約30000平方米,辦公區域面積140平方米,廠房面積600平方米?,F有大型2204拖拉機3臺套,90馬力以上拖拉機5臺套,50馬力車輛2臺套,大型收割機2臺及相應配套農機具齊全,飽和作業可耕種農田30000畝。
該合作社承擔了大豆壟三栽培、大豆大壟密植栽培、玉米高產優質高效栽培等主推技術和全國大豆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范縣項目的示范推廣,還承擔了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示范縣項目東北地區糧豆輪作標準化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大豆新品種15個篩選試驗和玉米新品種3個試驗展示工作等等。
2024年,種植玉米7500畝,采用65厘米標準壟種植,選用松玉306、松玉216、富爾943等優良品種。種植大豆9000畝,其中采用大豆壟三栽培(65厘米標準壟)4000畝,采用大壟密植(130厘米大壟、壟上4行)5000畝,選用合農95、東升27、豐收25等優良品種。糧豆總產量839,25萬公斤,其中玉米總產650.25萬公斤,大豆總產189萬公斤。
二、運營方式及成果
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審時度勢,充分抓住時機,通過合作社+入社+流轉+分紅的共同體工程,大力發展農戶統一種植、連片種植,提高大豆產品質量。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引導扶持農民改變落后種植模式和現狀,逐步走向規?;?、集約化和專業化生產。通過引進良種、專業化種植、新技術應用等先進方法,逐步改變了農戶種植規模小、效益低、質量差等落后生產方式,使廣大農民盡快擴大生產規模,帶動農民增收,實現了土地經營收入逐年連續增長,為合作社快速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自2021年起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市老科協的專家幫助指導下,每年承擔15個大豆品種對比試驗,主要有合農系列、合豐系列、佳豆系列等品種,為當地大豆優良品種改良換代和推廣做出了貢獻;承擔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復合菌劑和省環耕站大豆根瘤菌劑大面積示范推廣,并取得明顯效果。
三、土地流轉模式
該合作社根據本地區目前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者多,無瑕經營土地,合作社就把他們的土地流轉過來,以高于往年農民自己耕種收入標準每公頃2000元,付給農民土地費用,并在年底結算時,把純收入10%給農戶分紅,剩余部分作為合作社發展基金。與入社社員簽訂土地托管協議,采取從種植、田間管理、收割及銷售等一條龍服務的托管方式,農民可以從土地投入減少,產品銷售增加及解脫大批農民工等多方面取得效益,很受廣大社員歡迎。
合作社發揮規模經營優勢,把社員的土地實行“四統一”管理:①統一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供應。直接與農資廠家簽訂供應合同,簡化中間供應環節,使社員生產成本降低20%左右,每畝土地純收入增加50元以上,合作社針對當地較為喜歡使用老三樣化肥技術,特訂購中型拌肥機,每年義務為社員拌混肥料約500余噸。②統一耕作。這樣可以發揮大型耕作機械高效率作用,充分提高了整地質量,為高產穩產打下了堅實基礎。③統一技術指導。每逢生產關鍵季節,合作社請專家免費為社員提供技術指導,克服了農民種田的盲目性。④統一提供經銷信息。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種植結構的改變,農民要把剩余的糧食銷售出去,合作社免費為他們提供信息,并幫助聯合統一銷售,打造品牌統一化,提高收益。
(同江市老科協劉東林 供稿)
圖1、佳木斯市老科協授牌命名的第二批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圖2、同江市老科協領導為合作社掛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標牌
圖3、合作社部分大型農機具
圖4、合作社大型機械播種現場
圖5、合作社大豆品種試驗基地
圖6、合作社大豆田間管理中耕現場
圖7、同江市老科協領導視察指導合作社大豆基地建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