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提升富錦市糧食產能的調研報告
田增岐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黑龍江省大力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把大面積提單產作為頭號工程,全面開展主要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全力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近日,我們帶著如何大面積提高單產這個問題,深入富錦市農業農村局、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開展了調查研究。
一、富錦市糧食生產基本情況。
富錦地處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東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三江平原腹地,行政區總面積8 227平方公里,市屬4 907平方公里,占行政區總面積的59.6%,轄11個鎮,267個行政村,總人口41.4萬。行政區域內設有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建三江分局及所屬七星農場、大興農場、創業農場和青龍山農場、紅衛農場、前進農場的部分管理區;境域內還建有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紅興隆分局所屬的二九一農場的部分生產隊,總面積3 320平方公里,占行政區總面積的40.4%。行政區內920萬畝耕地,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二百分之一,占全省總耕地面積的二十分之一,人均耕地20畝。市域內耕地面積570萬畝,土壤有暗棕壤、黑土、草甸土、白漿土、沼澤土、泥炭土和水稻土7個土類18個亞類等不同類型,有機質含量平均達4.32%,尤其黑土有機質含量大約是黃土的10倍,超過國家規定的一級地標準。建有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400萬畝,糧食總倉容達到2 406萬噸,被稱為中國綠色食品原料種植第一縣、中國糧食倉儲能力第一縣。2023年全市糧食產量達到65.17億斤,連續八年穩居全省第一,連續兩年蟬聯“全國第一產糧大縣”,享有“黑土綠谷、中國糧都”美譽。
近年來,富錦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穩固提升糧食供給保障能力,糧食種植面積穩中有升,總產穩步增長,特別是2023年總產65.17億斤,連續兩年全國第一、八年全省第一,充分展現了市委、市政府重農抓糧的成果,更體現了農民善于種糧的優點。目前看,耕地資源約束逐漸趨緊,依靠擴面積增總產的空間十分有限,只有大面積提高單產水平,才能再創總產新高。為此,富錦市將以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為抓手,多措并舉,強力推進,大面積提高糧食水平,增強糧食安全供給能力。
二、提高糧食單產的基本做法。
(一)周密部署,高位推動,集成促進單產提升合力。
一是黨政同責抓糧。把糧食生產放在重要議程,充分發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總牽頭,市政府分管領導協助,組織涉農部門建立極具指導性的糧食單產提升任務清單,并納入全市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責任制考核內容。
二是任務落實抓糧。市級建立工作推進督導體系,明確每項措施的時間表、任務圖,掛圖作戰,定期向縣處級領導推送工作落實情況。同時,由具體業務科室有針對性地指導各鎮落實單產提升措施,形成全市上下齊抓共管的良性機制。
三是政策落地抓糧。全力做好生產者補貼、輪作試點補助、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政策的宣傳和落實,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同時,市級將充分利用好產糧大縣獎勵資金和土地出讓金收入,重點支持大面積單產提升。
(二)嚴格執行“一法一例”,保護好黑土地。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堅持把黑土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工作作為大事來抓,守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健全完善制度機制。我市始終高度重視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一法一例”實施以來,通過市委常委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會前學法以及專題學習培訓會議分層級、分群體進行學習貫徹。結合“4.22地球日”、“6.25土地日”等活動,通過印發宣傳資料、懸掛宣傳條幅、美好富錦公眾號、村屯大喇叭、LED屏等方式,全覆蓋、無死角開展宣傳普法活動,營造黑土保護濃厚氛圍。先后制定了《富錦市“十四五”黑土地保護規劃》、《富錦市黑土地保護實施方案》、《富錦市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田長制”實施方案》、《富錦市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和利用實施方案》等配套文件,做到目標清晰、任務明確、措施具體。實行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25家成員單位做到密切溝通、信息共享,共同推動黑土地保護利用、治理修復、監督管理等工作落到實處。
二是加強監測評價,動態掌握耕地狀況。富錦市土壤肥沃,土壤按類型劃分為黑土、草甸土、白漿土等7個土類、18個亞類。全市布設10個國家級黑土耕地定位長期監測點,動態分析土壤有機質、容重等耕地土壤屬性、養分指標變化。按照每10萬畝耕地設置1個點位的要求,設置耕地質量監測點97個,對有效土層厚度、耕層質地、有機質、pH值等16項指標開展質量監測。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建立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庫,進行土壤檢測和肥料試驗示范,累計采集土樣5.3萬個、化驗26.5萬項次、推廣配方施肥技術829萬畝。2023年我市耕地質量等級3.07,較上一年提升0.01;土壤有機質含量每公斤49克,較上一年提升0.6克;耕層厚度達到24.1厘米,較上一年增加0.8厘米。推動智慧農業與黑土地監測評價融合發展,將監測點采集化驗數據上傳至現代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可實時查看土地肥力、施肥量、施肥方法等信息。全面啟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進一步掌握黑土地類型、分布、數量、質量等情況,有針對性制定保護修復措施。
三是堅持用養結合,穩步提升耕地質量。推動田長制有名有實,設置市級田長1名、鎮級田長20名、村級田長433名、網格田長1 251名,戶田長41 926名,通過定期巡田,有效解決了秸稈露天焚燒、畜禽糞污處理等問題。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黑土地保護力度,建成高標準農田、黑土保護項目237.4萬畝,新改造高標準農田26.33萬畝,黑土地保護利用示范區達196.6萬畝。嚴格落實黑土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建設占用耕地面積25.44公頃,實現“應補盡補”。大力推行科學輪作和深松整地。2023年完成耕地輪作試點面積100.85萬畝、深松整地面積84.61萬畝;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還田利用率達到60%以上。建設畜禽糞污集中收集點13處,有機肥施用量110萬噸、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5.6%。全面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設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站338個、年均回收300余噸。
四是加快治理修復,推動持續高效利用。扎實推進侵蝕溝治理,全市共需要治理侵蝕溝119條,目前已完成治理24條,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8.1公頃,保土0.9萬噸、保水 2.6萬立方米。2023年治理31條,計劃完成治理面積(12.39)公頃,預計2024年6月底完成;今年治理任務64條,計劃完成治理任務(17.28)公頃,預計2024年底前完成治理任務。成立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利用工作領導小組,21家成員單位統籌負責表土剝離工程實施、運輸、存儲和管理與再利用工作,設立面積10余公頃的存土場地,對剝離出的黑土進行集中存放、統一管理,優先用于土地復墾、低產田改良、生態修復項目等,切實管好用好黑土資源。
五是樹牢底線思維,實行最嚴執法監管。堅持把“一法一例”貫穿始終,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好黑土資源。科學劃定“三區三線”,市屬永久基本農田劃定面積532.9萬畝。制定了《富錦市嚴厲打擊盜采泥炭黑土專項整治行動方案》,深入排查盜采、加工、運輸、販賣泥炭黑土行為,我市未發生盜采和非法販賣泥炭黑土案件。2018年第一輪排查“大棚房”8個問題全部完成整改,扎實開展“回頭看”專項行動,未發現反彈和新增“大棚房”問題。將土壤污染防治與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統籌部署、整體推進,經排查我市無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
(三)主要糧油生產以科技為支撐。
“食為政首,谷為民命”。保障糧食安全,關鍵是要保糧食生產能力。我市深入實施“藏糧于民”、“藏糧于技”戰略,圍繞糧食生產關鍵環節,千方百計穩面積、提單產、增效益,全力奪取糧食豐收。近年來,富錦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為抓手,聚焦“五良”融合配套,圍繞糧食生產關鍵環節,重點在品種優化、技術推廣、為農服務上狠下功夫,千方百計穩面積、提單產、增效益。2024年計劃實現水稻、玉米、大豆總增產7億斤,增產率要達到10%以上。從當前現代農業發展來看,科技在糧食單產提升中起著主導作用,糧食單產提升靠科技,科技應用促進單產提升。
一是良田。抓住增發國債政策機遇,爭取高標準農田、黑土地保護工程建設項目48萬畝以上;治理侵蝕溝64條;更新改造防護林1 081.4畝,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高標準農田面積超過了240萬畝,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持續推進秸稈還田利用,2023年秸稈還田面積達到235.49 萬畝(其中:水稻還田62.07萬畝,玉米還田173.42萬畝),確保還田利用率保持在60%以上,深松整地面積達到44.3萬畝,輪作面積達到100.927萬畝,免耕作業面積達到7.9萬畝,穩定提升耕地質量。同時開展減肥增效技術示范,建立省級、區域、航化等“三新”示范區13.2萬畝,建立了耕地質量評價體系和測土配方施肥體系。
二是良種。印發《富錦市農作物品種種植區劃布局指導意見》,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地塊,以鎮為單位,建立大豆、水稻“一主兩輔”的推廣格局,全市共推廣專用大豆品種10個,水稻品種9個,指導農戶合理選種;提升水稻、大豆良種繁育基地建設現代化水平,建立種子繁育基地9萬畝;引進150余個優質品種開展試驗示范,全市優良品種普及率達到100%。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共建科學家工作室(楊福水稻育種工作室),加大寒地優質、多抗、廣適型水稻新品種選育及推廣力度。與黑龍江省農科院開展“全國農業現代化先行縣”創建,與黑龍江省農科院合作成立“優質專用品種科技創新中心”。2023年建設高油大豆生產基地12個、高蛋白大豆生產基地8個,生產基地大豆“綏農35”品種,畝產達到668.6斤,位居全國第五,創造黑龍江省大豆畝產新紀錄。
三是良法。堅持以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為抓手,發揮省農科院科研平臺優勢,2024年申報國家級重點農業試驗示范基地1個、省級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4個,建立鎮級高標準示范基地23個。實施大豆單產提升工程總面積56.2萬畝,以11個鎮和兩個農場為主,其中核心示范區12處,共5.4萬畝,“萬畝示范田”2個、“千畝示范田”5個、“百畝示范田”5個,輻射帶動生產田50.8萬畝,達到項目區畝產不低于200公斤,核心區畝產不低于230公斤。示范推廣大豆、玉米大壟栽培等技術模式20項,加大標準化技術配套,推廣優質品種、變量施肥,功能肥料、葉面肥替代化肥、全程機械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與一體化種植模式;水稻重點推廣節水灌溉、減肥增效等技術。
在為農服務上,采用包鎮、包村,對接示范戶和示范基地方式,建立了一對一或多對一的指導服務模式,加強與省、佳木斯市農技推廣部門、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緊密合作,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培訓百日攻堅行動,利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深入開展農民技術培訓。“百日攻堅”培訓啟動以來,累計舉辦線上培訓班31期,線下培訓班17期,累計農民群眾達到5萬人次以上。
同時,加快推進數字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建立了數字植保、數字施肥等服務方式,建立了《首席進田間、農技在身邊》快手短視頻指導方式,累計線上服務視頻30期,指導農戶45 213人次。充分運用農業大數據服務平臺和推廣研發“富農通”手機APP,對土壤養分指標、物理性質和農作物生長、病蟲害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測,為農作物生長精細化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全面提升農業生產智能化、管理服務便捷化水平。
四是良機。普及推廣先進農業機械技術,著力培育以農機合作社為主體的新型服務組織,我市立興植保、大宇農機等農機企業與國、省級研究機構聯合開展研發,申報專利60余項。目前,全市擁有拖拉機31 426臺(其中:200馬力以上拖拉機1 774臺)、聯合收割機4 992臺、水稻插秧機9 736臺、配套農機具7 4152臺套,農機總動力168.52萬千瓦,田間綜合機械化水平99.34%。在土壤、天氣條件適宜的情況下,能夠實現7天完成大田播種,12天完成大田收獲,玉米、水稻、大豆機收損失率控制在2.3%以內,被評為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五是良制。我市以創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縣為契機,積極探索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業態、模式、機制,推動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2023年富錦市有115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托管服務,帶領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落實全程托管面積124.62萬畝(玉米74.46萬畝,大豆50.16萬畝),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重點縣”。通過農資集中采購、機械化規模作業和訂單銷售,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和經營風險,2023年托管作業玉米畝均節本16.2元,大豆畝均節本12.7元,畝均生產成本降低6%左右。玉米平均畝增產50斤,畝增效42.5元;大豆平均畝增產20斤,畝增效46元。玉米、大豆節本增效總額達到7 315萬元,農戶畝均增收58.7元。
(四)精心組織,示范帶動,推廣應用單產提升模式。
一是高質量開展農民培訓。全面落實農業科技培訓“百日行動”,提高先進適用技術到位率和普及率,重點圍繞品種優化、輪作輪耕、減肥增效、綠色防控及大豆淺埋滴灌和大壟密植種植技術開展培訓,推動專家產量轉化成農戶產量。二要高質量開展合作共建。以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共建為抓手,建設3個省級試驗示范基地,推動科技企業與科研院所在單產提升關鍵核心技術方向開展攻關項目合作,力爭產出一批示范合作科技成果,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3%以上。三要高質量建設示范園區。以主攻單產、改善品質、提升效益為目標,在主要公路沿線打造百萬畝示范帶,強化技術瓶頸攻關。聚焦“一水一旱”,在每鎮打造高標準示范田區2個以上,全市總數達到22個以上,適時組織田間觀摩活動,把示范田產量變成大田產量。
(五)提升糧食收儲調控能力,守住勞動成果 。 “倉廩實則天下安”。提升糧食收儲調控能力是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的客觀要求。我市全面落實好糧食安全市長責任制,切實守住糧食收購安全、倉儲安全、供應安全、生產安全“四條底線”。2022年度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制工作被評定為優秀等次,連續7年獲得此項榮譽。2023年10月我市被黑龍江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評定為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示范縣。
一是深化糧食購銷領域專項整治。2021年8月以來,在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在省紀委監委監督指導下,全省開展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全力推進涉糧問題專項巡視,發現問題整改,建立健全了糧食購銷、庫存管理、資金財務、人員輪崗等內控外管制度。通過專項整治,進一步強化了保障糧食安全的責任意識,上到政府下至各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及收儲企業都充分認識到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切實提升糧食領域治理能力。
二是全力抓好秋糧收購工作。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省委省政府、佳市委市政府關于糧食收購的決策部署要求,認真落實好國家糧食最低收購政策,制定糧食收購方案,合理布局收購庫點,做好倉容等準備工作,在收購中嚴明紀律,加強督導檢查,切實做好全市秋糧收購工作。2023年度糧食收購183萬噸,其中,低購水稻34.2萬噸,商品糧水稻28.6萬噸,玉米116.4萬噸,大豆3.8萬噸。
三是壓實糧食儲備和生產責任。全市政策性糧食庫點全部完成倉儲智能化升級改造,實施監控“五覆蓋”(大門、地稱檢斤、庫內貨位、廠區、倉庫內),將糧情檢測軟件接入數字龍糧監管平臺,實現了全市承儲政策性糧食企業倉儲數字化監管全覆蓋,政策性糧食倉儲全過程監管。通過數字龍糧平臺建設,有效提升了糧食監管水平,逐步實現人防、技防、數防三統一。進一步壓實主管部門的監管責任和企業的主體責任,建立強有力的安全生產工作組織領導和協調管理機制,督導企業建立完善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堅持三級值班值宿制度,24小時值班值宿、險情報告制度等工作,堅決杜絕和避免各類安全儲糧及安全生產事故發生。
四是加強糧食市場流通監管。嚴格按照上級部門對飼用稻谷銷售出庫和加工轉化監管工作要求,派駐監管員常駐加工企業,監督原糧入庫、飼用稻谷加工破碎、成品出庫過程,糧儲局不定期派出巡查組,按照“四不兩直”的方式對加工企業進行現場檢查。對所監管庫點執行政策性糧管理各項規章制度、糧食出入庫手續審查、落實安全管理責任等環節進行重點監管,真正把監管工作抓緊抓實。
(六)大力發展糧食精深加工,節糧減損增效。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我市始終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發展思路,逐步完善產業園區,通過招商引資、發展電商產業等方式,推動糧食就地轉化,著力減少糧食倉儲、運輸損失。
一是建設園區。黑龍江富錦經濟開發區座落于富錦市區東部,距市中心3.6公里,其前身是2003年1月經富錦市機構編制委員會研究決定設立的富錦市農副產品加工園區管理委員會。2007年12月7日經富錦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會議研究決定,將富錦市農副產品加工園區管理委員會更名為富錦市工業園區管理委員會。2011年省委、省政府把富錦工業園區定位為黑龍江省(富錦)綠色食品產業園區,確定為“省市聯動、共同建設”的21個重點產業園之一,是全省目前僅有的兩個省級綠色食品產業園之一,更是三江平原唯一的綠色食品基地。2016年6月經省政府批準,佳市編辦批復,黑龍江省(富錦)綠色食品產業園正式升級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定名為黑龍江富錦經濟開發區。通過逐年的累計建設,現在實控區已基本實現通路、通給水、通排水、通電、通蒸汽、通燃氣、通訊及土地平整的“七通一平”。截至2023年年末,經開區共計入駐企業36戶,帶動就業6 600人,主營收入超170億元(首次進入省百億園區行列),稅收1.6億元。
二是招商引資。圍繞玉米、水稻、大豆三大糧食作物,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努力推動農業產業全鏈條發展。在玉米產業鏈方面:依托我市百公里范圍內玉米年產量1 200萬噸左右的原料優勢,引進總投資80億元的糧食倉儲及深加工龍頭企業象嶼集團,并以該企業為依托,謀劃確定了上游以全株玉米為主,中游包括玉米淀粉、副產品等初加工產品和糖醇、氨基酸等玉米精深加工產品,下游包括玉米食品、保健品、藥品等終端產品的發展思路。目前已引進建設了大連醫諾氨基酸、香港海資植酸鈣、江蘇奧谷海藻糖等下游產業,努力把玉米資源在本地“吃干榨凈”。在水稻產業鏈方面:依托我市百公里半徑內水稻年產530萬噸左右的原料優勢,謀劃確定了上游以糙米及副產品為主,中游包括大米淀粉、米糠毛油等初加工和大米蛋白等精深加工產品,下游包括品牌米制休閑食品、大米、米糠油等終端產品的發展思路,全面提升水稻加工各環節附加值。目前全市規上稻米加工企業達到48家,年加工大米能力近500萬噸,改變了“稻強米弱”的局面,實現賣水稻向賣大米轉變,賣農產品向賣工業品轉變。在大豆產業鏈方面:依托我市大豆蛋白質含量41%、個別高達46.8%的原料優勢,謀劃確定了產業鏈上游以毛油和豆粕為主,中游向油用加工方向、蛋白用加工方面發力,下游包括各類豆制品、食用油、食品飲料等終端產品的發展思路。目前引進建設了金正油脂、福慧生物科技、綠谷調味品等大豆加工企業,生產有機過瘤胃脂肪粉、有機大豆油、高端有機釀造醬油等產品,努力打造大豆新興食用制造產業高地。
三是發展電商。打造了三江平原最大的電子商務產業園,總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入駐企業36家、其中涉農企業占比60%,重點培育孵化同軍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海波家庭農場、富錦盛地土特產品銷售有限公司等優秀電商企業,搭建“綠谷糧都”電商平臺和電商直播基地,集全市308種優質農產品線上銷售,累計銷售額達到7.5億元,讓富錦的優質農產品真正通過產業園走上了全國老百姓的“餐桌”。
三、科技支撐糧油作物單產提升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缺少龍頭種業的帶動。富錦種子企業有100家以上,但大多數為銷售企業,有品種繁育資格的企業只有2家,其中一家為注冊資金3 000萬元以上的企業,育成品種有南瓜和玉米品種;一家為注冊資金500萬元以上的企業,育成品種只有一個玉米品種。沒有一個國省級的大型種業牽動,將來會影響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整體性。
二是農機更新換代慢。農機保有量和農機總動力是完全可以滿足農業生產需要,但農機年頭長、老舊,特別是播種機和收獲機,比如以前的小拖帶四壟、兩壟播種機,做不到精量作業。加之農機比較貴、投資回報期長,遠遠跟不上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是制約產量的主要因素。
三是農技推廣體系不完善,出現斷層,服務能力弱化。服務手段落后,沒有現代化的服務設備,比如交通、監測設備、化驗設備等,有的年頭長,多數還是沒有,加之現在的事業單位改革,農技服務以市級為主,鎮級作用不明顯;在職人員老齡化嚴重,積極性不高,專業技術人才斷檔、新鮮血液注入緩慢等等,嚴重制約著技術推廣。
四是防災減災力度待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度慢,后期管護跟不上,一年建設20萬~30萬畝,我市570萬畝,全建一遍20年,一般15年就需要重新建設了,所以年年修,年年建,永遠在路上。
四、提升糧食單產能力的建議
(一)加大縣級農技推廣條件。縣級農技推廣機構是科技推廣的主力軍,要從現代農業發展上給予現代設備的武裝,有助于提升農業技術推廣的效率和質量,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對縣級農技推廣站點的硬件投入,如建設或改善辦公場所、實驗室、培訓設施等,以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和技術支持。
二是配備先進設備,投入資金購置現代農業科技所需的儀器設備,如土壤檢測儀器、病蟲害診斷設備等,以提高農技推廣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三是完善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業技術推廣信息服務體系,包括農業信息網絡平臺、數據庫等,為農民提供及時、準確的農業技術信息和市場動態。
(二)多措并舉推動農機更新換代。
一是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加大對農機技術研發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攻關,提高農機設備的性能和智能化程度。
二是完善政策扶持體系。出臺更加完善的政策扶持體系,包括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提供低息貸款等金融支持,建立農機更新換代的獎勵機制等,降低農民購買新型農機的成本,提高其更新換代的積極性。
三是加強宣傳教育。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演示、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加強對新型農機的宣傳教育,提高農民對農機更新換代的認知和重視程度。同時,結合成功案例的推廣,消除農民的疑慮和顧慮,增強他們購買和使用新型農機的信心。
(三)加強防災減災力度。高標準農田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石,其防災減災能力的提升對于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加強監測預警系統。完善農田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遙感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對農田災害進行實時監測和預警。通過及時獲取災害信息,為農民提供準確的災害預警和應對措施,減少災害損失。
二是提升農田排水能力。通過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農田排水系統,確保在暴雨等極端天氣條件下,農田能夠迅速排出積水,避免澇災的發生。
三是強化農田防護措施。加強農田的防護措施,包括建設防風林帶、防護堤等工程措施,提高農田對風、沙等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同時,加強農田生態環境的保護,提高農田的自我修復能力。
(四)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養。農村實用人才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力量。
一是加強農業技能培訓。針對農村實用人才的實際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農業技能培訓。培訓內容應圍繞現代農業技術方面,幫助提升技能水平,更好地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二是實施人才激勵政策。應出臺一系列人才激勵政策,如提供創業扶持資金、給予稅收優惠等,鼓勵農村實用人才在農村創業發展,對優秀的農村實用人才給予表彰和獎勵,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創新能力。
三是優化人才培養環境。優化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的軟硬件環境,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生活條件等,為農村實用人才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同時,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村實用人才的文化素養和審美水平,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和創新能力。
總之,要推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再上新臺階,必須突出關鍵作物、突出技術集成、突出力量集聚、突出示范帶動、突出綠色高效,千方百計提單產,力爭平均單產水平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
(作者系富錦市老科協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