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
一、產地環境
綠色食品生產應選擇距工礦區1千米以上,距公路、鐵路、生活區50米以上的生態環境良好、無污染的地區,在無有效的緩沖帶或物理屏障的條件下,應與常規生產區域設置8米寬的緩沖隔離帶。產地的土壤、空氣、水質質量應符合NY/T 391《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的要求。
年≥10℃活動積溫宜在?2000℃以上,年降雨量在420毫米以上。耕層深厚,保肥及排水良好的土壤。
二、種子選擇及處理
要因地制宜選擇優質,抗逆性強,不裂莢落粒的認定推廣的品種,不應使用轉基因品種。播種前對所選用的種子進行篩選或人工粒選,剔除病斑粒、蟲食粒、破碎粒及雜質,并曬種。
種子凈度不低于99%,純度不低于96%?,發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不高于13%?。可對精選后的種子進行包衣處理,種衣劑應符合?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要求。
三、整地
1.選茬:前茬宜選擇玉米、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忌與豆科作物及甜菜、向日葵等作物重迎茬。
2.整地:采取機械聯合整地,實行秋翻起壟或秋深松起壟,深松深度?25厘米以上,耙茬、深松、起壟連續作業。耕層土壤細碎、疏松、地面平整,達到適宜播種狀態。
四、施肥
增施有機肥料或農家肥,無機氮素和磷素用量不得高于當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相應減少無機鉀肥施用量。推薦使用作物專用肥,合理減少化肥使用量。使用肥料應符合NY/T 394 《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
底肥: 根據土壤肥力確定施肥量,結合整地一次施入。宜每公頃施用含有機質8?%以上腐熟的農家肥30噸?~40噸。
種肥: 化肥做種肥,根據測土配方結果確定化肥用量,深施于種下4厘米~?5厘米處。
追肥:綠豆前期長勢較差時,在初花期,葉面追肥。
五、播種
當土壤10cm深處地溫穩定通過12℃開始播種。壟上條播,采用精量播種機播種,每公頃保苗12萬株~15萬株,播后及時鎮壓。播種均勻無斷條,30厘米內無籽為斷條。
六、田間管理
1.鏟趟管理:在綠豆苗期進行壟溝深松,深度20cm以上,宜進行中耕培土2次。
2.防治病蟲草害: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措施,創造不利于病蟲孳生和利于天敵繁衍的環境條件,保持生態平衡,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
可選用后附清單中的農藥進行防治,優先選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效果不明顯的可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控制施藥劑量(或濃度)、施藥次數和安全間隔期。應符合NY/T 393《綠色食品 農藥使用準則》要求,推薦防治措施如下:
除草:采用人工和機械除草為主。化學藥劑防治宜采用播后封閉和苗期莖葉處理相結合的方式。
病害:綠豆的主要病害有葉斑病、枯萎病及病毒病等,按照不同種類病害發生的規律及特殊年份及時防治。
蟲害:綠豆的主要蟲害有蠐螬、蚜蟲、豆莢螟等,應按照不同種類蟲害發生的規律進行防治,并注意特殊年份對蟲害的及時防治,防治效果應達到相應蟲害防治指標。
七、收獲
當三分之二莢果變色,豆莢變干,豆粒圓鼓時開始收獲,應根據成熟情況分次采收。收獲時間應在每天上午10時前及傍晚進行。
采用拔秧或人工收割。人工收割,割茬要低,不留莢,放鋪規整,及時晾曬,及時脫粒。脫粒后統一過篩,清除雜質、癟粒,分級。
八、質量追溯體系
生產全過程,要建立質量追溯體系,健全生產記錄檔案,包括:地塊檔案和整地、播種、鏟趟、施肥、病蟲草害防治、收獲、倉貯、銷售記錄等。記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3?年。
(同江市老科協劉東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