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老科協人文分會韓永貴
    自從去年11月第11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第一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經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6年1月省部級領導干部貫徹五中全會研討班和第12次中財小組會,3月人大、政協“兩會”,5月第13次中財小組會和第24次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以及視察我省,到7月建黨95周年大會和國企改革座談會以及經濟專家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系列重要講話,黨中央、國務院從頂層設計做出了全面部署。省、市黨政領導機關提出了具體實施意見并付諸實際行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在理論上學懂,認識上弄清。根據習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的部署及要求,我們應全方位,多角度、認識它、理解它。至少要明確以下幾點。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提升供給質量,滿足有效需求(從基本概念和內涵認識其宗旨)。
    商品(市場)經濟社會通常存在著四個連續不斷的環節: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還可以簡化為兩個方面或側面,即供給側、需求側。供給側就是生產(或服務)方,需求側就是消費方。通俗地說就是賣方和買方。供給側是個大概念,它包括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管理),貨物、服務、人才、機制、體制等供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提升供給質量,調整供給結構,擴大有效需求,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在這個定義中,關鍵詞是結構性。主攻方向或重點是解決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目的是滿足人民的需求,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研判國內外經濟新發展形勢的重大戰略決策(從必然性和必要性認識其重要意義)。
    為什么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從國內看,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2014年5月習總書記在視察河南時首次提出“新常態”。新常態的表現主要有三個方面:經濟增長由高速轉為中低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更加注意質量,由“擺攤”轉為“上臺階”;經濟發展動力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近年經濟發展出現的新矛盾:經濟增長下降,工業產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收入下降,經濟風險上升。這“四降一升”的原因是供給結構錯配,無效供給過剩,例如鋼鐵、煤炭、水泥等產能過剩,住房庫存嚴重。有效供給不足,例如需求外溢,“海淘”馬桶、奶粉。供給側是經濟發展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給向高水平供給的躍升。其次,從國際看,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增長低于潛在生產水平,國際市場有效需求萎縮,傳統動力衰退,人口老齡化,社會風險上升。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市場定位。一個國家的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通過供給側改革甚至是顛覆性的創新,創造發展新理念、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再次,從發展歷史教訓上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人均GDP3000美元后的發展中國家社會矛盾凸顯,經濟增長乏力,最后沒能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反面倒退的現象。我國人均GDP已達到8000多美元。如何解決面臨的多種矛盾和動力問題,單靠刺激需求只能救急,依靠供給側改革才能綜合治理,長期有效。最后,從今后發展上看,是實現“十三五”規劃的主線,是今后一個時期發展的主軸和較長期任務。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全面而深刻的變革(從廣度和深度認識其本質屬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全面提升生產要素(提高勞動力素質,創新技術、優化資本、加強科學管理),要調整產品、產業結構,轉換生產方式、經營方式、服務方式、完善所有制結構、分配機制,要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這是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全面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涉及方方面面,而且要處理好各種關系,解決深層次各種矛盾和利益。全面而深刻的變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屬性。
    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是一個重要檢驗(從重點任務認識其特點和要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點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要處理“僵尸企業”,解決好職工轉崗,就業、社會安定等問題。去庫存要防止房產泡沫,消化庫存積壓,保證剛性需求。去杠桿既要防范金融風險,又要保證融資有效供給。降成本需求多項舉措。補短板要全力以赴。由此可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艱巨性、復雜性。它要求實施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是對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的重要檢驗,是真改、假改、敢改、善改的試金石。要求態度積極、實干苦干,不能消極等待、躲避不前。
    五、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動力是創新(從動力源認識創新的作用)。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推進供給側機構性改革的第一動力。無論是完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五項任務,還是最終達到生產要素、產業、產品、機制、體制的全面優化升級,最根本的要靠創新來完成。創新發展是民族復興,決定國家命運的大事。科技創新是首要的核心創新,是創新的原始動力和活力。要素投入和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兩個驅動力,要素驅動有限,科技驅動發展潛力無窮。企業自主創新是創新發展的主體。只有企業自主創新才能生產出滿足有效需求的新產品、新服務。科技成果轉換為現實生產力是創新的關鍵。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才能充分釋放人才、技術、信息的活力。政府創新服務(包括政策、管理、規劃、體制、機制等)是創新的保障。人才隊伍建設是創新的根本。創新歸根到底是創新人才的培養、選拔、作用發揮、機制的改革與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要形成的氛圍和局面,通過這種局面的形成,激發供給側改革的活力和合力。
    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全面貫徹與堅持五大發展理念(從與發展理念的關系認識其總指導)。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的總指導,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前提、總原則。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必須堅持五大發展理念,把五大發展理念貫穿于供給側改革全進程,通過供給側改革解決發展理念中機制、體制的制約問題。例如綠色發展,既是供給側改革所要的環境,也是有效供給產品和服務。正所謂,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
    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明確和處理好的問題(從認識和實踐,明確處理幾個關系)。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西方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有人認為西方供給學派是供給側改革的理論來源,這是理論認識誤區。供給側改革在目的、導向、財稅政策、政府作用等方面與西方供給學派有本質區別。供給側改革不是不要需求管理與改革,仍需適度擴大總需求,與發揮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拉動經濟并不矛盾。供給側改革不是重新回到計劃經濟,而恰恰相反,市場在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不是不要政府宏觀調控,而是要用“兩只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艱巨、長期的任務。在推進供給側改革過程中要處理好供給與需求、市場與政府、改革與民生、改革與穩定、改革與法治等一系列關系。
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偉大貢獻(從理論價值認識其創新與發展)。
馬克思主義歷來重視生產,認為生產力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極終動因,認為生產決定消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從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探索開始。鄧小平總結文革教訓,提出了發展是硬道理,社會主義可以搞市場經濟。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第一個代表就是代表先進生產力。胡錦濤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面對新的發展形勢提出了實現中國夢的“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的總體布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具體形式和步驟,是實現五大發展理念的戰略決策。它回答了新常態下怎樣持續健康發展的大問題。包括改革發展的目的、重點任務、路徑、本質屬性、動力以及各種關系等一系列的理論與實踐。這個理論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立足于當代中國實際,吸收了外國經濟理論的有益成分,但又與兩方供給字派有本質區別,有極強的實踐性和科學性,它是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補充、創新和貢獻。
    聯系佳木斯和老科協工作實際,僅就學習和落實中的問題,提出一點點建議。
    一、認真學習,完整領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然是創新性的理論和戰略決策,全黨,特別是黨政企及職能部門領導干部必須首先學懂弄通它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推進路徑和基本要求。理論認識上的完整、準確和透徹,才能有行動上的主動性,自覺性和有效性。沒有全面準確把握供給側的豐富內涵,一知半解地或背書式的重復一此提法、口號,只做表態式的發言,對推進供給側改革是盲目的、沒有益處的。建議全市黨員干部采取多種方式、集中時間系統學習,全面領會其精神實質。
    二、突出重點、全面落實。
    我市地處三江平原,在全省乃至全國經濟發展的定位上,重點是農業,所以“三農”問題是我市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點。農業現代化、產業、產品、經營和服務結構調整和改革是我們推進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圍繞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及深度開發,優化升級。我市雖不是能源城市,但也存在著水泥、平板玻璃、煤機等產能過剩問題,存在住房庫存的憂慮,尤其是缺乏像樣的拳頭工業龍頭企業。我們應在突出農業這個重點的同時,兼顧二、三產業的改革和發展。在工業服務貿易及整個第三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也要有緊迫感。建議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研究工業問題和第三產業擴大和業態發展問題。
    三、深入調研、找準對策。
    調研是制定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建設市委、市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就我市經濟發展的長和短、優和劣現狀和原因進行全面深入調研,提出切實可行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對策。建議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完善,修定“十三五”發展規劃。
    四、履行職責,發揮作用。
    老科協是黨委領導下老科技工作者發揮作用的組織。科普宣傳及推廣、建言獻策是它的主要職能。老科技工作者有科技優勢、文化優勢和工作經驗,在推進供經側結構性改革中應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特別是科技創新方面的作用。建議市老科協每年編輯一本建言獻策集,供領導機關決策參考。建議市委、政府在研究改革發展重大問題時,例如召開黨代會,人大、政協會前,邀請老科技工作者參加。建議《佳木斯日報》、電臺、電視臺、《佳木斯論壇》給老科技工作者展示發揮作用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