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植檢植保站
一、總體防控策略
以節本增效和農藥減施控害為目標,優先使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手段,科學使用高效、低毒、環境友好型化學農藥及生物農藥開展藥劑防治,因地制宜選用抗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的水稻品種,加強健身栽培和生態調控,綜合防控水稻病蟲草害。重點做好水稻惡苗病、立枯病、稻瘟病、紋枯病、稻曲病、潛葉蠅、負泥蟲、二化螟、稻稗、稗、野慈姑、螢藺等主要病蟲草害的防治,積極采取“苗床帶藥下田”、“一噴多防”、“一噴多效”、“兩封一補動態精準施藥”等輕簡化措施,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量,實現“安全、經濟、高效、可持續” 防控,助力我省綠色水稻生產。
二、主要病害防治技術
1.水稻惡苗病。鑒于近年來我省水稻惡苗病菌對咪鮮胺、氰烯菌酯等藥劑的抗藥性顯著增強,采取單獨包衣或單獨浸種防治惡苗病存在較大風險,生產上宜采取先包衣再浸種的雙重防病措施以有效控制惡苗病。種子包衣可選用含有精甲·咯菌腈、氟環·咯·精甲、精甲·咯·嘧菌、精甲·嘧菌·戊、戊唑醇、種菌唑、噁霉靈·精甲霜·氰烯酯、苯甲·咪鮮胺、甲霜·種菌唑、精甲·戊·嘧菌等成分的包衣劑,按使用說明加水配制成藥漿,將藥漿與種子按比例充分攪拌,直到藥漿均勻分布到種子表面,陰干12小時后再進行浸種。浸種藥劑已登記防治水稻惡苗病的品種較少,主要包括種菌唑、戊唑醇、咯菌腈、氰烯菌酯、咪鮮胺等單劑及氟啶·戊·殺螟混劑等,應選擇與包衣劑有效成分不同的藥劑交錯使用進行浸種,以提高防治效果。浸種要保證累計80℃~100℃的足夠積溫,浸種溫度控制在12℃~15℃范圍內,通常浸種7天,并保證藥液與種子充分接觸。如采用浸種催芽車間集中浸種,應嚴格按照智能程控浸種催芽技術規程操作;如使用大缸等容器浸種,則應每日攪拌1次~2次。水稻種子包衣+浸種處理后,可催芽后播種,也可不催芽直接播種。生產有機水稻可使用生物制劑寡雄腐霉1500倍液浸種,或利用濃度為1%的石灰水消毒,水溫10℃~15℃,浸種7天左右,注意使用石灰水浸種期間不能攪動。水稻種子處理后,在使用機械播種器播種時,不同品種、不同批次每播1床~2床后應清洗及消毒播種器及相關用具,以減少惡苗病菌交叉侵染。
2.水稻苗床病害。主要包括立枯病、青枯病和綿腐病等。水稻苗床病害和床土調酸、施肥、播種量、品種選擇、藥劑選擇以及適期播種、噴灌、通風等防治技術及管理措施密切相關。應從培育壯苗健苗和促進水稻自身抗逆調節的角度出發,在化學藥劑防治的基礎上,大力加強苗床的科學管理水平,苗床病害的“管、控、防、治”四個方面,管大于控,控大于防,防大于治。春季氣溫波動性大,應特別注意加強苗床管理,做好防寒、控溫、控水、通風、煉苗,促進根系發育。(1)床土調酸。床土調酸是預防立枯病的重要措施。床土酸度要調至pH值4.5~5.5之間,以利于水稻秧苗生長,控制土傳病害發生。特別要注意的是,目前使用的壯秧劑,其調酸效果極為有限,一般僅能調到6.0左右。有條件的應在使用壯秧劑前提下,用固體硫酸或硝基腐殖酸等進一步調酸。(2)床土消毒。使用未按農藥登記的壯秧劑的苗床,可采用噁霉靈、氰霜唑+噁霉靈、甲霜·噁霉靈、精甲·噁霉靈等藥劑進行床土消毒。壯秧劑要嚴格按使用說明書要求的用土量進行預混,杜絕表施不均或過量使用造成肥害、酸害。(3)通風煉苗。秧苗1葉1心期開始通風煉苗,以降低棚內溫度和濕度,防止秧苗徒長。提倡漸進式通風和背風式通風。通風煉苗宜在清晨5:30分左右開始,不宜過晚。秧苗2.5葉以后要注意天氣突然升溫,及時補水上床,防止青枯病發生。(4)發病前或初期防治。水稻秧苗1葉1心~2葉1心期或立枯病發病初期施藥是防治立枯病重要關口,可選用氰霜唑+噁霉靈、甲霜·噁霉靈或精甲·噁霉靈+蕓苔素內酯或碧護或氨基寡糖素等進行防治。若秧苗3葉期左右發生青枯病,可使用枯草芽孢桿菌生物藥劑專用型,促進水稻生根,嚴重的應采取立即灌水上床的方法,水層高度為苗高的2/3,有條件的應及早異地寄秧或插秧。旱直播稻田及旱育苗床如發生綿腐病,應加強通風排濕,并在發病初期使用甲霜靈、精甲霜靈、氰霜唑、硫酸銅或堿式硫酸銅噴霧防治。
3.水稻稻瘟病。包括稻葉瘟和穗頸瘟,根據我省稻瘟病發生特點,無論前期葉瘟是否發生及發生輕重與否,只要水稻品種抗病性差、發病條件適合,后期均有可能發生穗頸瘟。稻瘟病的防治原則:首先積極種植抗病品種。可參考“部分水稻主栽品種稻瘟病發生風險等級表”(附后),結合在當地的抗病性表現,明確當地主栽品種的稻瘟病發生風險,并宣傳指導農戶積極種植抗病品種,從根本上降低稻瘟病暴發風險,同時有針對性地開展分類精準藥劑防控指導。發病風險極低或低的品種,可不用施藥防治;發病風險較低的品種,如天氣和栽培狀況非常適宜發病可考慮施藥1次;發病風險較高的品種,如天氣和栽培條件適宜發病,應積極施藥1次;種植發病風險高或極高的品種,可根據天氣和地塊的栽培情況,施藥1次~3次。其次是抓早防、抓預防。即:早防葉瘟,預防穗頸瘟。防治葉瘟應在發病初期,田間病指達到2級時及時打藥。穗頸瘟必須采取常規預防措施,應在水稻破口期打第1次藥、齊穗期后再打1次~2次藥,具體打藥次數應根據當地種植水稻品種發病風險等級、天氣和田塊栽培條件等確定,精準預防。防治藥劑應盡量選擇防效好、具有增產和兼防紋枯病、稻曲病效果的藥劑,做到“一噴多防”和“防病增產”,并優先選擇生物藥劑,如枯草芽孢桿菌、井岡·蠟芽菌、多抗霉素、春雷霉素、春雷·井岡、春雷·寡糖素、四霉素、補骨脂種子提取物、申嗪霉素等;化學藥劑可選用肟菌·戊唑醇、甲硫·戊唑醇、醚菌·氟環唑、吡唑·氟環唑、稻瘟·氟環唑、苯甲·丙環唑、烯肟菌胺·戊唑醇、嘧菌酯·戊唑醇、嘧菌酯、苯甲·嘧菌酯、咪鮮·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僅限微囊懸浮劑)等藥劑。發生穗頸瘟風險大的地塊或天氣條件有利發病,應與稻瘟靈或三環唑混配使用。
4.水稻紋枯病。本田耙地平整灌水后移栽前,在田邊下風處使用適宜工具撈除菌核,帶出田外集中處理,減少紋枯病菌源。在水稻分蘗末期至孕穗期,病叢率達到20%時,可結合防治稻瘟病進行兼防。藥劑可選用井岡霉素A、井岡·蠟芽菌、多抗霉素、申嗪霉素等生物藥劑,或肟菌·戊唑醇、醚菌·氟環唑、噻呋酰胺、噻呋·苯醚甲、苯甲·丙環唑、稻酰·醚菌酯、四氟醚唑·嘧菌酯、氟環唑、稻瘟·氟環唑、苯甲·嘧菌酯、井岡·三環唑等化學藥劑。水稻拔節前莖葉噴施可溶性無機硅,健身防紋枯病、壯桿抗倒伏。
5.水稻稻曲病。近幾年稻曲病發生范圍進一步擴大,危害呈加重趨勢,已發生地區要高度重視稻曲病的防控。稻曲病有效防控的兩個關鍵:一是必須準確把握住水稻破口前7天~10天(10%水稻劍葉葉枕與倒二葉葉枕齊平時)這一關鍵時期,及時施藥預防。如遇多雨天氣,7天后配合防治稻瘟病和紋枯病,進行第2次施藥。二是選用適宜藥劑。如井岡霉素A、井岡·蠟芽菌、申嗪霉素等生物藥劑,或肟菌酯·戊唑醇、稻瘟·氟環唑、甲硫·戊唑醇、嘧菌酯·戊唑醇、醚菌·氟環唑、氟環唑、堿式硫酸銅、苯甲·丙環唑、戊唑醇、井岡·三環唑等化學藥劑。
6.水稻細菌性褐斑病。該病為細菌性病害,插秧密度大、氮肥施用量高、長勢茂密田塊易發病。大風、陰雨低溫天氣有利于病害蔓延傳播,常與稻瘟病同期伴隨發生,防治時應采用細菌殺菌劑和真菌殺菌劑混配用藥,如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噻霉酮、氯溴異氰尿酸、噻唑鋅等藥劑,于抽穗前期、齊穗期各噴施一次。
7.水稻穗腐病(褐變穗、褐變粒)。該病近年來在我省發生較為普遍,由層出鐮孢菌、新月彎孢菌、細交鏈孢菌和澳大利亞平臍蠕孢菌等多種病原真菌混合侵染,后期可能腐生其他病菌(微生物)。刮風、降雨條件下病情加重。可在防治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的同時,噴施多抗霉素混蕓苔素內酯、碧護等,對該病可起到一定的兼防作用。
8.水稻赤枯病。生理性病害,主要是由于缺鉀或缺磷造成,一般在分蘗末期發病,階段性低溫會加重病害。防治赤枯病的重點是要改良粘重的土壤結構,保證根系的透氣性。要加強田間管理,淺水勤灌,同時要增施鉀肥,可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
三、主要蟲害防治技術
1.水稻潛葉蠅。田間整地要平整,水稻移栽后,宜淺水勤灌,下雨后雨水過深地塊應及時排水,避免深水漂苗、淹苗,以減少潛葉蠅落卵量,發生嚴重地塊可排水曬田。藥劑防治:一是苗床帶藥下田。在水稻插秧前1天~3天,苗床噴施噻蟲嗪、吡蟲啉等帶藥下田;或移栽前4天或更長時間,使用噻蟲胺帶藥下田,同時可加入優質葉面肥及蕓苔素內酯或碧護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加快移栽后水稻緩苗,縮短返青期。二是本田防治成蟲。可在潛葉蠅發生始盛期(5月下旬~6月上旬),池埂上每隔30米左右設置一個誘蠅盤,內置糖醋酒混合液誘殺成蟲。三是本田防治幼蟲。可在水稻被害株率達到5%以上時,選用短穩桿菌、呋蟲胺、噻蟲嗪、吡蟲啉、吡丙醚(可殺卵)等藥劑噴霧防治,或使用噻蟲胺(緩釋劑型),可兼防負泥蟲和稻水象甲。
2.水稻負泥蟲。可在6月份負泥蟲幼蟲發生盛期,灌水到只露水稻苗尖,在清晨用笤帚將幼蟲掃落于水中,并迅速排水。藥劑防治可在移栽前4天或更長時間,采用噻蟲胺帶藥下田,一次使用后可防治60天內發生的負泥蟲,并兼防潛葉蠅、稻水象甲。當本田百株幼蟲30頭時,可選用噻蟲胺、氯蟲苯甲酰胺、甲維鹽等藥劑田間噴霧防治。
3.水稻二化螟。(1)人工拔除。田間發現水稻二化螟危害造成枯鞘、枯心或白穗稻株時,及時拔出,帶出田外銷毀,減少蟲量并防止幼蟲轉株為害。(2)釋放稻螟赤眼蜂。在二化螟成蟲始盛期(約6月中旬)開始,連續放蜂2次~3次,間隔3天~5天,每次放蜂10000頭/畝,田間均勻放置5個點~8個點。(3)性信息素誘殺。在6月上旬二化螟成蟲開始羽化時,集中連片使用二化螟性誘劑誘殺成蟲。選用持效期2個月以上的誘芯和干式飛蛾誘捕器,根據發生程度和田塊情況,采取外密內疏的方式布局,平均1畝~2畝放置1個,放置高度以誘捕器底端距地面50厘米~80厘米為宜,隨著水稻的生長逐步提高誘捕器放置的高度(誘捕器底端高于水稻葉尖10厘米),持續誘殺2個月。(4)殺蟲燈誘殺成蟲。重發區每3公頃~5公頃設置1盞太陽能殺蟲燈,燈管底端距地面1.3米左右,6月和7月末至8月中旬開燈,可兼防稻螟蛉和粘蟲。(5)藥劑防治。水稻分蘗期二化螟為害枯鞘率達到1%時施藥防治,采用短穩桿菌、乙基多殺菌素、蘇云金桿菌(Bt.)等生物藥劑,或殺蟲單、殺蟲雙、殺螟丹、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甲維鹽或甲氧蟲酰肼等化學藥劑兌水噴霧。
4.稻螟蛉。我省水田次要害蟲,近年在局部地區危害加重上升為當地主要害蟲。防治技術:當平均每穴蟲量達10頭以上時,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殺蟲單等藥劑田間噴霧防治,低齡幼蟲期可選用生物藥劑蘇云金桿菌(Bt.)或短穩桿菌。
5.稻搖蚊。幼蟲俗稱“紅白線蟲”,為我省水田次要害蟲,近年局部地區為害加重。稻搖蚊一般情況下危害不大,重發年份,幼蟲量比較大時需打藥防治,可使用三唑磷、丁硫克百威等殺蟲劑,田間噴霧防治。也可使用噻蟲胺,采用人工呲溜施藥防治。
6.稻飛虱。稻飛虱我省歷年常有發生,主要為灰飛虱,但蟲量較少,一般不會造成較重為害,但近年在部分縣市局部地塊發生量較大,應引起重視。防治稻飛虱,一是要科學開展水肥管理,實施淺-干-濕灌溉;及時追肥,防止水稻長勢過旺。二是要保護和利用稻田蜘蛛等自然天敵,有效控制稻飛虱種群數量。三是適時開展藥劑防治。若個別地塊達到防治指標,可結合預防穗頸瘟施藥時防治。可使用生物藥劑苦參堿、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白僵菌;化學藥劑可使用噻嗪酮、呋蟲胺、氟啶蟲胺腈等。
四、雜草防治技術
1.育苗秧田除草。育苗秧田應使用安全性較高的除草劑,如新馬歇特(含安全劑)、氰氟草酯、滅草松等。(1)苗床鋪盤前置床除草。如雜草已出土,可在鋪盤前1天~2天噴施敵草快,雜草尚未出土可噴施吡嘧磺隆(最好使用草克星)預防置床雜草,以防頂盤。(2)苗床封閉除草。可依據苗床取土田雜草種類,使用新馬歇特或新馬歇特混撲草凈在播種覆土后均勻噴霧封閉。要求水稻苗床要整平,播種并覆土0.5厘米以上。苗床濕度過大,特別是有明水的不能使用;扣棚晚,底盤化凍不夠,播后易反漿濕澇的苗床不能使用。(3)苗后莖葉除草。禾本科雜草可噴施氰氟草酯,闊葉雜草可噴施滅草松,二者有拮抗作用不可桶混施藥,應間隔5天~7天各自獨立噴施。苗床除草禁止使用二氯喹啉酸、2甲4氯、2,4-滴異辛酯、2甲·滅草松等激素類除草劑。
2.移栽本田化學除草。倡導“早期治理”理念,采用“兩封一補動態精準施藥”防治策略,依據不同地區氣象條件、土壤類型、水層管理條件以及田間雜草發生種類、葉齡等情況,合理選擇藥劑及用藥次數。生產中,可具體分解為“兩次封閉”、“兩封一補”、“一封一殺”、“一次封殺”等幾種模式。灌溉水充足稻田,雜草防控采用“兩封一補”策略,插秧前和插秧后各采用土壤封閉處理1次,以達到防控整個水稻生育期雜草的目的,插后20天視兩次封閉后的雜草基數,合理選擇是否進行后期的莖葉噴霧補防。在灌溉水緊缺稻田,雜草防控采用“一封一殺”策略,插后土壤封閉處理1次,插后20天莖葉噴霧處理1次。生產實際中,對于螢藺(小水蔥)發生嚴重或上水整地過早,整地距插秧間隔期可達15天~20天的地塊,有使用經驗的,可在整地打漿時使用丁草胺或丁草胺+吡嘧磺隆提早防控螢藺(水蔥)及早期發生的雜草。
(1)插前封閉除草。稗草、闊葉草、莎草科雜草混合發生的地塊,以多種除草劑混配防治為主,如丁草胺或丙草胺或莎稗磷+噁草酮或丙炔噁草酮+乙氧氟草醚(注意低溫時慎重使用)等,可在耙地后插秧前5天~7天,采取毒土或呲溜法施藥;也可在插秧前1天~2天,單用噁草酮均勻甩施。
(2)插后封閉除草。以稗草、稻稗為主,野慈姑、雨久花、澤瀉、三棱草、螢藺等雜草發生量少的地塊,可在水稻插秧后5天~7天,稗草1.5葉期前,選擇丁草胺、丙草胺、莎稗磷等藥劑混配吡嘧磺隆或芐嘧磺隆,或稗草2葉期前,水稻充分緩苗后使用噁嗪草酮毒土、毒肥或呲溜法均勻施藥。若因二封過晚,稗草已達到2葉以上,可在插后10天~20天水稻充分緩苗后,使用五氟磺草胺或氟酮磺草胺或氟酮磺草胺+苯噻·芐防治。五氟磺草胺、氟酮磺草胺使用技術要求較高,一定要施勻且不可超量用藥。整地質量差的地塊不建議使用。以野慈姑、澤瀉為主,其它雜草發生量少的地塊,可在水稻插秧后5天~7天,使用丁草胺或丙草胺或莎稗磷混配雙唑草腈或芐嘧磺隆或吡嘧磺隆,或改用苗后莖葉處理。以螢藺、三棱草、牛毛氈等莎草科雜草為主,其它雜草發生量少的地塊,可在插秧后10天~15天秧苗徹底返青后,使用嗪吡嘧磺隆或吡嘧磺隆。噁嗪草酮、氟酮磺草胺、嗪吡嘧磺隆等新型高效除草劑因用量低,活性高,在使用時一定要先加適量水配制母液,再加水進行二次稀釋,混土或肥要混勻,呲溜要呲勻,施藥后田間缺水可緩慢補水,但應避免串灌漫灌。(3)苗后莖葉除草。以稗草為主的地塊,可使用五氟磺草胺、三唑磺草酮、嘧啶肟草醚、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二氯喹啉酸或相關復配產品;以稗草、野慈姑為主的地塊,可使用嘧啶肟草醚、五氟磺草胺及相關復配產品;以莎草科及闊葉雜草為主的地塊,可在水稻分蘗末期使用滅草松、2甲·滅草松;以野慈姑、澤瀉、雨久花等闊葉雜草為主地塊,可使用氯氟吡啶酯或滅草松+2甲4氯;防治稻李氏禾可用三唑磺草酮或嘧啶肟草醚;防治菰(遮江稗)可使用三唑磺草酮或2甲4氯+滅草松。
3.直播稻田化學除草。應選擇直播稻登記的除草劑品種,并在試驗示范基礎上合理使用,切忌隨意加大藥量。直播水稻田化學除草應采取前期土壤封閉控制稗草與后期莖葉處理控制闊葉雜草及多年生雜草相結合的方式。稗草發生早、發生密度較大地塊可采取播前土壤封閉除草結合苗后莖葉除草。(1)播前土壤封閉除草。于水整地后使用噁草酮標準用量的50%左右或嘧草醚,配合擴散沉降助劑均勻噴施,施藥時保持5厘米~10厘米水層,保水7天~10天,之后排凈水,換清水后播種。播前土壤封閉除草應注意:一是整地質量要高,土壤平整;二是噴霧要勻,嚴禁甩施或呲溜;三是遇低溫多雨天氣應避免使用。(2)苗后莖葉除草。苗后莖葉除草第一遍可于秧苗立針期使用氰氟草酯噴霧控制稗草,之后曬田覆水。第二遍可于3葉1心到4葉1心使用三唑磺草酮或嘧啶肟草醚+氰氟草酯+五氟磺草胺噴霧防治大齡稗草及螢藺等雜草。防治野慈姑使用氯氟吡啶酯;防治野慈姑、螢藺、雨久花、三棱草可于4葉1心后滅草松混二甲四氯。
水稻田采用植保無人飛機噴灑除草劑可適當降低除草劑用量(10%~15%),并確保規范作業。施藥時一是要控制飄移以免對臨近禾本科和闊葉作物造成飄移藥害,二是應適當加大噴液量,三是要注意二氯喹啉酸、2甲4氯鈉鹽等激素類除草劑不宜使用無人機施藥。
部分水稻主栽品種稻瘟病發生風險等級表
縣份 | 水稻品種 | 風險等級 | 水稻品種 | 風險等級 |
五常衛國 監測圃 | 稻花香5號、盛稻18、松粳71、五優稻4號、五粘8號、齊粳10、香9、綏粳18、富爾稻1號 | 極高 | 龍稻202 | 較低 |
稻花香8號、龍稻21、松粳19、早粘8號、龍稻18 | 高 | 龍稻208、龍洋13、閩龍2號、沃科收1號 | 低 | |
龍洋16、龍洋11 | 較高 | 松粳22、中科發5號 | 極低 | |
五常志廣 監測圃 | 稻花香5號、松粳71、五優稻4號、五粘8號、齊粳10、香9、龍洋16、龍稻21、龍洋11 | 極高 | 龍稻18、龍稻208、松粳22、富爾稻1號 | 較低 |
稻花香8號、盛稻18、早粘8號、龍稻202 | 高 | 龍洋13、沃科收1號 | 低 | |
松粳19 | 較高 | 中科發5號 | 極低 | |
方正 | 龍慶稻3、龍慶稻21、五優稻4號、綏生稻1號、龍洋11、綏粳18 | 極高 | 齊粳10、綏粳10、綏粳19、綏粳21 | 較高 |
方香稻2 | 較低 | |||
綏粳29 | 高 | 龍稻18、乾稻7、松粳22、綏粳26 | 極低 | |
延壽 | 粳禾7、墾稻26、龍稻27、龍慶稻31、綏生稻7、龍慶稻21、粳禾1號、龍稻21、綏粳18 | 極高 | 騰稻8210、龍稻18、齊粳10 | 較高 |
中科發5號、中富香8146 | 較低 | |||
哈粳6、墾稻113、綏生稻1號、綏粳19 | 高 | 三江6號、北稻8 | 低 | |
巴彥 | 龍稻21、綏粳18、綏粳27、綏粳103 | 極高 | 齊粳10 | 較高 |
北稻7、綏粳10、綏粳26 | 高 | 建園香177、三江6號、綏稻10 | 較低 | |
尚志 | 龍慶稻21、龍慶稻31、龍洋11、齊粳10、三江6號、綏粳18 | 極高 | 盛譽1號、綏稻3、龍慶稻3號 | 較低 |
龍稻18、綏稻10、綏粳10、龍慶稻20 | 高 | 綏粳19 | 低 | |
綏粳26、乾稻7 | 較高 | 極低 | ||
通河 | 齊粳10、慶源2號、綏粳30、龍慶稻21 | 極高 | 東富177、天隆粳311 | 較低 |
乾稻7、乾稻10 | 高 | 龍慶稻22、綏稻9、龍慶稻3號、龍慶稻31、北稻8 | 低 | |
東富202、三江6號、盛禾5號、綏稻3、綏粳19、墾研017、綏粳18 | 較高 | |||
依蘭 | 稻香4、綠禾香2號、乾稻10、綏粳18、綏粳108、中盛1號、綏粳19 | 極高 | 齊粳10、三江6號、龍慶稻21、天稻216、龍慶稻22、龍粳63 | 較高 |
綏稻7、綏粳306、鑫圣稻3、綏稻3、綏稻9、龍慶稻3號 | 高 | 龍墾2021、綏粳27、龍慶稻20 | 較低 | |
綏粳103、綏粳21 | 極低 | |||
阿城 | 綏粳18 | 極高 | 龍洋06-80香、龍稻20 | 較低 |
龍洋16 | 高 | 龍稻18、松粳29、綏粳19 | 低 | |
龍洋17、龍洋20、龍慶稻21 | 較高 | 五優稻4號、中科發5號、龍稻16、松粳19、松粳22、松粳28 | 極低 | |
木蘭 | 承澤2號、稼禾2號、乾稻7、綏稻7、綏粳18、綏粳1016 | 極高 | 墾研831、龍墾2021、綏粳21、北稻3號 | 較高 |
龍粳31、綏粳106、綏粳27 | 較低 | |||
齊粳10、綏粳9、龍慶稻3號、盛禾5、哈粳3 | 高 | 三江6號 | 低 | |
北林 | 三江6號、盛益1號、綏稻9號、綏粳4、綏粳27、綏粳306 | 極高 | 苗稻2號、綏粳18、綏稻4、北稻8、龍粳31 | 較高 |
綏稻3號、綏稻7號、綏粳309、龍慶稻21、北稻7 | 高 | 齊粳10、綏粳19 | 較低 | |
龍稻28 | 低 | |||
慶安 | 齊粳10、盛禾5號、綏粳18、中龍香粳1號、龍慶稻21、綏粳27 | 極高 | 蓮匯13 | 較低 |
龍慶稻8、三江6號、綏粳306 | 高 | 龍盾1614、田友518 | 低 | |
蓮育606、龍稻18、龍盾0913、龍粳31、龍粳63 | 較高 | 綏粳19、龍慶稻3、龍慶稻2號 | 極低 | |
綏棱 | 佳香4、龍粳29、龍粳57、龍粳3005、龍粳3010、綏稻7、綏粳18、綏粳27、綏粳306、鑫圣稻3號、龍粳46、龍粳47、龍粳3007 | 極高 | 龍粳4556、龍粳65、龍粳39、龍慶稻22 | 較高 |
東富138、蓮育124、龍慶稻38、龍慶稻8號、田友518、中盛1號、龍粳25、南北稻5 | 高 | 綏粳15、龍粳43、龍粳31 | 低 | |
龍慶稻3號 | 極低 | |||
海倫 | 墾稻12、龍綏199、綠禾香1號、綏粳4、綏粳27、綏粳30、中富香8146 | 極高 | 綏稻4、龍粳39、北31501、北稻10、龍粳43 | 較低 |
北稻8、龍粳29、龍慶稻8號、天隆粳325 | 高 | 龍粳57、北稻7、中盛1號、龍粳46、綏粳15、北稻305、綏香3 | 低 | |
東富301、蓮育124、龍粳1539、龍粳20、龍稻20、龍稻18、中富稻9、龍粳31 | 較高 | 龍慶稻3號 | 極低 | |
肇東
| 宏遠051、龍稻18、龍稻21、龍洋16、綏粳18、吉粳116、吉粳830、慶林598 | 極高 | 龍慶稻21 | 較低 |
五優稻4號、松粳29、通育219 | 高 | 吉源788 | 低 | |
中科發5號、東粳69、龍洋17、黑珍珠、龍稻202 | 較高 | 松粳22 | 極低 | |
富錦 | 蓮匯10、蓮育124、龍盾1614、龍粳29、龍粳57、龍粳65、龍粳2305、龍慶稻8號、綏粳27 | 極高 | 龍慶稻2號、龍粳46、龍粳43、育龍9 | 較低 |
富合31、龍粳1624、龍粳3033、龍粳63、龍粳50、龍粳66、龍稻26、龍粳60 | 高 | 綏粳18、墾稻32、蓮3912、綏粳15、三江6號、龍粳31 | 低 | |
龍粳3005、中富稻9號、綏稻4、綏粳4 | 較高 | 龍粳39、龍慶稻3號 | 極低 | |
撫遠 | 墾稻13、龍粳29、龍慶稻8號、綏粳27、蓮育3252、墾稻18、綏粳15、龍慶稻3號 | 極高 | 蓮新1號、龍粳1624、龍粳43、龍粳59、龍粳48 | 較高 |
蓮匯1號、蓮育124、龍粳57、龍粳1718、龍粳3013、黑粳8、綠珠1、三江2 | 高 | 龍粳1823、龍粳46、龍粳39 | 較低 | |
龍粳1941、龍粳31 | 低 | |||
樺川 | 蓮育124、龍粳29、龍粳57、龍慶稻8號、育龍62、中農粳865、墾稻10、龍粳46 | 極高 | 田裕9861、中科902、綏粳15、粘稻325、田裕9516 | 較高 |
龍稻18、龍樺15、綏粳27、田友518、中農粳179、龍樺1 | 高 | 龍慶稻3號、龍粳43、龍粳39 | 較低 | |
龍粳31、中農科179 | 低 | |||
湯原 | 綏粳19、龍粳50 | 極高 | 龍粳46、龍粳59、龍慶稻21、 龍粳31、龍粳29、綏粳27、 龍粳21 | 較低 |
綏粳3 | 高 | 綏粳18、龍粳39、綏稻3號、 綏稻9、龍粳43、三江6 | 低 | |
龍粳63 | 較高 | 綏粳15、龍慶稻3號、齊粳10、 綏稻7、綏粳26 | 極低 | |
佳郊 | 牡丹江30、牡丹江3230 | 極高 | 龍粳31、龍粳39 | 低 |
墾稻12、墾稻10、龍慶稻21 | 高 | 北稻3、龍粳29、龍粳43 | 較低 | |
綏粳18、綏粳19、龍慶稻3號、綏粳4號、龍粳46 | 較高 | 蓮匯9、蓮育124、綏粳27 | 極低 | |
樺南 | 承澤2號、鴻源205、鴻源305、龍粳46、龍粳1775、龍粳29 | 極高 | 三江6號、龍粳25、龍粳65 | 較低 |
鴻源粘2號、龍墾2002、齊粳10、綏粳18、龍粳57、綏粳4、龍粳31 | 高 | 龍粳39、龍墾290、綏粳25 | 低 | |
龍粳3013、龍粳21、綏粳19、龍慶稻21、墾稻12、綏粳22 | 較高 | 龍粳63、龍墾257 | 極低 | |
同江 | 蓮育124、龍粳57、龍粳3040、龍慶稻8號、墾稻50 | 極高 | 蓮匯13、蓮匯631、龍粳31、龍粳3033、松粳13、蓮育6124 | 較高 |
龍盾513、龍粳29、龍粳1624、綏粳11、綏粳27、龍粳55、龍粳39、綏粳18、龍樺1號、田裕9861、三江2號 | 高 | 綠珠2號、龍粳43、蓮稻1、龍粳63 | 較低 | |
蓮匯3號、龍慶稻3號、綏粳15、龍粳46 | 低 | |||
泰來 | 墾香稻998、龍稻18、龍稻21、龍洋16、三江6號 | 極高 | 綏稻4 | 較低 |
齊粳10、松粳28、五優稻4號、松粳18 | 高 | 龍洋11、龍慶稻21、吉源香 | 低 | |
綏粳18、龍稻16、綏粳4、龍慶稻1號、松粳29、松粳34 | 較高 | 綏粳19、松粳22、中科發5號 | 極低 | |
訥河 | 墾稻20、蓮育124、蓮育1496、龍粳1614、龍粳3010、龍粳3013、龍粳66、龍洋11 | 極高 | 龍粳3001、龍慶稻8號、龍粳58、龍粳32、龍粳59、龍粳65、綏粳11、龍粳46、龍粳69、龍粳39、龍粳43、龍慶稻5 | 較高 |
龍粳29、龍粳1539、普田1498、綏粳4、墾稻13、蓮匯3、墾粳3 | 高 | 綏粳27、綏粳15、龍粳47 | 較低 | |
龍粳57、龍慶稻3、龍粳31 | 低 | |||
富裕 | 墾稻27、蓮匯6370、蓮育7012、盛禾5號、綏粳818、響稻12、龍慶稻21、中科902 | 極高 | 方圓308、佳香2號、農墾257、田裕9516、龍粳39、龍粳48 | 較低 |
綏粳27、天隆粳311、龍樺2、龍粳65、龍粳69、龍粳29、綏粳18 | 高 | 蓮匯13、墾稻12、健原香171、龍樺15、綏稻10、龍慶稻3號 | 低 | |
齊粳10、三江6號、綏生104、龍科1525、龍洋11、田裕9861、蓮育606、綏粳106、龍粳46、龍粳57、綏粳19、蓮育124、龍慶稻8、綏粳25 | 較高 | 乾稻7、龍粳43、綏粳15、龍粳31 | 極低 | |
梅里斯 | 綏粳309、龍慶稻21 | 極高 | 龍粳39 | 較低 |
盛昌3、盛譽1、綏稻3、綏稻7、綏稻8、綏稻9 | 高 | 龍盾1614、龍粳31、綏粳28 | 低 | |
齊粳10、三江6號、綏稻27、龍稻111、牡丹江35、綏粳18 | 較高 | 綏粳19、綏粳27 | 極低 | |
龍江 | 龍粳21、龍粳29、龍粳57、龍科3、龍慶稻8號、乾稻7、慶源2號、綏粳18 | 極高 | 綏粳4、龍粳31 | 較低 |
龍洋16、齊粳10、綏粳27、齊粳2 | 高 | 龍粳39、綏稻1、龍粳43、龍慶稻3、綏粳21 | 低 | |
蓮育124、綠達181、綏稻818、中發粳2號 | 較高 | 龍粳46、綏粳15 | 極低 | |
甘南 | 龍粳29、龍粳57、龍粳60、綏粳309、綏粳18、綏粳19、龍慶稻21 | 極高 | 龍粳3013、龍粳58 | 較低 |
蓮育124、蓮育1013、龍盾1624、天隆粳314 | 高 | 方圓308、龍粳39、龍粳46 | 低 | |
墾稻13、蓮匯9、龍慶稻8號、綏粳27 | 較高 | 龍粳21、龍粳43、龍慶稻3、綏粳15、三江6號、龍粳31 | 極低 | |
寧安 | 五優稻4號、龍稻20、龍洋16、齊粳10、綏稻7、綏稻818、綏粳4、綏粳18、綏粳19、龍慶稻21 | 極高 | 中科發5號、綏粳27 | 低 |
龍稻18、龍慶稻3、中富香8146、龍粳63、粳禾香 | 高 | 龍粳31 | 較低 | |
墾稻20、中科發8號、龍粳20、中富稻9 | 較高 | 松粳22 | 極低 | |
密山 | 綏粳19、龍慶稻21 | 極高 | 龍粳29、盛譽1號、綏粳103、綏粳306 | 較低 |
龍粳51、龍稻28、三江6號、綏粳27、田裕9861、墾粳3 | 高 | 龍粳31、龍粳43、龍粳46、齊粳10、北稻7、龍慶稻8號、蓮匯9號、天隆粳311、北稻8號 | 低 | |
綏粳18、龍洋11、綏粳29 | 較高 | 龍粳39、綏粳15、龍慶稻3號 | 極低 | |
虎林 | 蓮稻5號、蓮稻6號、龍樺15、龍粳29、龍粳39、龍粳1624、龍墾2021、田友518 | 極高 | 龍粳57、龍粳58 | 較低 |
蓮育124、蓮育1013、龍慶稻8號、綏粳18 | 高 | 龍慶稻3號、龍粳32、墾稻33號、龍粳43、龍粳31 | 低 | |
綏粳27、龍粳46、綏粳15、龍粳21、蓮匯3號 | 較高 | 田裕9861、三江6號 | 極低 | |
雞東 | 墾稻12、綠達177、盛譽1號、綏粳18、綏粳106、通科66、育農粳1號 | 極高 | 三江6號、綏粳29、北稻3、綏稻10、北稻7 | 低 |
綏粳21、綏粳27、綏粳22 | 高 | |||
齊粳10、乾稻10、龍慶稻21 | 較高 | 綏粳19 | 極低 | |
綏濱 | 蓮匯6730、龍粳31、龍粳46、龍粳1624、綏稻2號、綏粳27、龍粳45 | 極高 | 龍慶稻8號、龍慶稻3號 | 較低 |
龍粳39、龍粳57、龍粳3010、龍粳3013 | 高 | 綏稻4、中科902、蓮匯9、綏粳4號、綏粳15、龍粳43 | 低 | |
蓮育124、蓮育1013、龍粳29、龍粳27、龍盾103、綏粳12 | 較高 | 龍粳41 | 極低 | |
蘿北 | 初香粳1號、蓮育124、龍盾0913、龍粳29、龍粳57、龍粳58、龍墾257、綏粳27 | 極高 | 龍粳27、蓮育606、龍科3、龍粳31 | 較低 |
蓮匯13、龍盾1614、龍慶稻8號、盛禾5號 | 高 | 龍粳43 | 低 | |
蓮匯6612、綏粳18、龍粳39、龍慶稻3、綏粳15、墾稻33、龍粳46、富合3 | 較高 | 綏粳8、龍粳65 | 極低 | |
集賢 | 富育718、蓮匯6730、龍粳1755、綏粳18、綏粳306、中富香保農6、中盛1號、富合3、利源68、龍稻10、綏粳4、育龍9、富粳558、綏粳15 | 極高 | 富爾中富稻、龍粳43、龍粳46 | 較高 |
東富139、棱峰1、龍粳1713、齊粳10、龍聯1號 | 高 | 三江6號、蓮育124、龍慶稻21、綏粳27、龍粳31 | 較低 | |
龍粳29、龍洋11 | 極低 | |||
饒河 | 東富138、墾稻43、蓮育124、龍粳29、龍粳59、龍粳3001、龍粳3010、龍粳41、龍慶稻38、龍慶稻8號、普粳836、普田1497、普田1498、綏粳27、田友518、龍粳40、初香粳1號 | 極高 | 龍樺15、龍粳43、綏粳306、綏稻6號、龍慶稻3號、綏粳15、龍粳31 | 較低 |
蓮育1496、龍粳55、龍粳57、天隆粳325、田裕9861、墾稻16、墾鑒稻13、龍粳53、龍慶稻2、綏稻10 | 高 | 中科902、龍粳39 | 低 | |
蓮匯13、龍粳1491、龍粳3033、齊粳4、龍粳46、黑粳9、蓮匯1號 | 較高 | 墾稻17 | 極低 | |
寶清 | 龍粳51、興盛1號、東農431 | 高 | 蓮育1013、育龍粳1號、墾稻20、龍粳59、蓮育1496、蓮育124、 龍稻14、龍粳43 | 較低 |
龍粳46、龍慶稻3號、綏粳18、龍粳67、龍粳29、龍粳39 | 較高 | |||
綏粳15、龍粳31、北稻3、東農428、墾稻19 | 低 | 綏粳27 | 極低 | |
鐵力 | 龍粳29、龍粳1624、龍粳2305、龍粳3010、龍慶稻8號、育龍62、育龍7、龍粳51、龍粳69 | 極高 | 龍粳39 | 較低 |
蓮匯9、龍盾1614、龍粳1625、龍粳3013、龍粳56 | 高 | 龍粳57、龍慶稻4、黑粳8、富合2、龍粳47、龍粳45、龍粳31 | 低 | |
蓮育124、綏粳27、田友518、龍粳43、墾稻13 | 較高 | 龍慶稻3號、龍粳46、綏粳15 | 極低 | |
肇源 | 龍稻21 | 極高 | 龍稻18 | 較低 |
五優稻4號、龍洋16 | 較高 | 中科發5號、松粳22 | 極低 | |
杜蒙 | 龍稻21、吉源88、科繁特長粒、齊粳10、松粳22、綏粳18 | 極高 | 三江6號 | 較低 |
墾香稻、中科發8號、綏粳19 | 高 | 騰光10、龍洋16 | 低 | |
松粳16、中科發5號 | 極低 | |||
勃利 | 墾稻50、龍粳31、齊粳10、綏稻7、綏粳103、綏香07520、北稻8、蓮育124、龍粳63、綏粳22 | 極高 | 綏生9、龍慶稻21 | 較高 |
三江6號 | 較低 | |||
北喬202、綏粳18、墾稻19、龍慶稻3、龍慶稻8、綏粳21 | 高 | 百盛3號、天隆325、綏粳19 | 低 |
(同江市老科協劉東林、同江市老科協農業分會王興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