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文
人口問題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進程中,如何調控人口數量、優生優育,使人力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是各級黨政領導和廣大人口工作者必須直面的嚴肅課題。
一、人口負增長的基本走勢
“六普”以來,我省人口數量持續走低。《2021年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0年至2021年末11年間,我省人口減少708萬人,其中,人口大量外流、出生率持續下降是導致人口負增長的主要因素。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2021年黑龍江省人口出生率為3.5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11‰,[人口自然增長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數(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與該時期內平均人數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兩項指數均為全國最低。
人口發展具有慣性強、調控難的顯著特點: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我省施行計劃生育政策軌跡看,目前已經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據省2021年5‰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統計,老齡人口死亡率為8.7‰,是人口出生率的2倍之多,且逐年遞增狀況還將長期存在,預計2050年左右探底止跌,結束老齡人口死亡率占比高的局面。
由于諸多因素影響,我省育齡人群逐年減少、生育意愿低,即便宏觀調控短期內有所成效,但受人口外流影響,仍改變不了人口負增長的社會現實。
不難看出,人口高流出、高死亡、低出生是導致黑龍江人口負增長的三大因素。從根本上說,人口負增長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使然。我們既要面對現實、尊重規律,又要理性思考、科學應對。
二、人口負增長的原因分析
施行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解決了我國建設發展中資源配置性矛盾,創造了人口紅利期;但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齡化嚴重問題。黑龍江為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經濟優勢不優,導致人才勞力大量外流。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黑龍江以獨特的大糧倉、大油田、大礦山、大工業等資源優勢領跑全國;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力作為資源配置中最活躍的要素最具競爭性。由于我省地處緯度高,有效工作時間短,更不具備資金吸引優勢,因此在人才勞力競爭中處于下風。據調查,佳木斯市樺南縣平均每年考取大中專院校學生2000人左右,除平均每年接收公務員、事業干部247人外,其它返鄉創業大中專學生少之又少,就業率不足40%;不僅大中專知識人才回不來、留不住,就連青壯年勞力也紛紛外出打工進城,僅2021年農民工外流就高達35640人。
二是地域優勢不足,導致常住人口持續外流。
黑龍江地處高緯度地區,冬季寒冷,光照時間短,生活成本高,常住人口外流勢態尤為明顯。據七普統計數字,2010年—2020年十年間,佳木斯市常住人口減少395592人,下降了15.5%,年人口增長率為-1.67%。其中樺南縣常住人口由“六普”的46.87萬人下降到“七普”的28.69萬人,減少18.18萬人,占全市流失之首。在流失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到南方沿海城市居家養老,更多的是青壯年因長期外出打工而定居南方。這就形成了目前農村人走家搬、閑房空地,只剩少數老人、孩子和婦女居住的窘局。
三是生育條件不佳,導致出生人口持續下降。
養育成本高,經濟壓力大。孩子從十月懷胎到呱呱墜地、從幼兒乳哺到大學畢業,二十多年的撫養教育需要巨額資金和諸多人力投入,這是生活條件一般的家庭難以承受的,何況成家立業、結婚生子還要父母老人管。這樣的養育負擔,是育齡群體大多想生不敢生、敢生養不起的。
育齡人群少,生育意愿低。在青壯年育齡群體中:大部分出省打工、結婚生子在外,舉家搬遷;本地育齡群體中一部分有固定職業的,生育即失業或無時間育嬰,能生不能養;還有一部分大齡人群選擇了單身不婚或婚而不生。
養老多元化,家庭觀漸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的家庭養老觀念也呈現出多元化特點,傳宗接代、養兒防老不再是家族繁衍生息的唯一選擇,育齡群體中未婚先孕、生而棄養問題日趨凸顯。
三、人口負增長的調控推想
為有效地解決人口持續負增長問題,國家相繼制定了放開二胎、三胎生育政策,黑龍江省委省政府于今年二月出臺了《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實施方案》,如何一以貫之地抓好各項政策落實,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是尊重市場配置客觀規律,通過經濟優勢留人引才。經濟持續下滑,人力持續外流,是市場經濟大勢所趨。發揮龍江經濟優勢必須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只有牢牢抓住油頭化尾、煤頭化尾、農頭工尾、糧頭食尾,充分發揮“油煤林糧雪”經濟優勢,才能留住人、吸引人,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目標;若自然資源優勢不能轉化為經濟優勢,人口外流加劇問題就很難解決。
二是順應人口發展慣性趨勢,通過長期努力止跌回升。我省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五十年來,家庭人口“421”結構已經形成,人口高死亡率和低出生率現象將長期存在,即便是當下人口調控政策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實,人口發展“兩高一低”的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內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因此,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一任接一任扎實有效地抓好各項政策落實,長期堅持、久久為功,為子孫后代造福。
三是實施綜合治理人口戰略,通過齊抓共管促均衡發展。
人口調控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在生育觀念上,要傳承中華民族持家孝老的傳統美德,堅持居家養老的社會主體地位,樹立人口均衡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科學人口觀;在資金投入上,要對育齡夫婦給予適當的各類補貼,落實普惠制度,解除子女養育之憂;在社會支持上,要積極創造條件,創建各類福利機構和服務中介組織,解決育嬰托幼求學找工作等各種難題,逐步實現育兒、養老社會化。
(作者系樺南縣老科協副會長)